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十八般武艺指什么(十八般武艺究竟是哪十八般?)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2 08:49:59    

在武侠剧里,形容一个人武艺高强一般会通用一句话。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但你可知这十八般武艺究竟是哪十八般吗?

在名著《水浒传》第二回中有写到:“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

可见十八般武艺就是指会十八种兵器,而到了明代后期万历年间,关于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又有了新的表述。

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镐、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钯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到了后期十八般武艺所指的内容虽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与此大同小异。

我们先来看看这十八种兵器究竟有何区别?

比如第一个弓是利用竹、木、牛角和兽筋的弹性来发射箭矢,而弩是通过扳机系统做到提前上弦和搭箭。

看过美剧《行尸走肉》的都知道里面有一个人气很高的角色—弩哥,之所以叫他弩哥也是因为他日常的武器不是枪而是一把特制的弩。

第三种枪是由利刃加棍棒组成的长柄刺击兵器,外形与矛相似,柄长于刃,与短兵器械完全相反,综合威力大。

中国古代用枪名家有赵云,马超,岳飞等。

四五刀剑不用再过多介绍了,这两种兵器在武侠剧里都十分常见,很多武林高手也多会选择刀和剑作为贴身武器。

而六七矛盾可以结合起来看,这两种冷兵器是古代战场上最常见的两种兵器。

矛主要是由矛头及矛柄组成,矛头的材质多为金属,如铜、铁等,而矛柄则采用坚硬的木制材料,如枣木等。

矛的长度一般在5到6米左右,最初主要是步兵冲锋使用,在车战中因为其锋利的矛尖加上长柄,在作战中的作用很明显。

到了两汉期间骑兵成为了战争中的重要部分,长矛也成为了骑兵的使用的兵器之一。

而盾则是一种自卫防御类兵器,古装剧里的战争场面将军一句布阵,往往士兵们就会举起盾牌来布阵。

斧和钺是古代一种用于斫杀、断斩的兵器。

钺和斧的形状、制法大体相同。在古籍《古今注》中有记载:“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三代通用以断斩”。

只是钺形体比斧要大,《六韬·军用篇》记载:武王军中有大柯斧,刃宽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名为天钺。

第十种戟,是一种可勾、可啄、可刺的多用兵器,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冷兵器之一。

实际上它是戈与矛的结合体,由安蹲的竹木质戟柄和金属的戟头组成,具有直刃和横刃两个锋、四面刃。

直刃可以刺杀,横刃可以勾啄,一种兵器具有多种用途。

第十一种鞭并不是我们认知上的长鞭,而是一种短兵器械,分为软硬两种。

而第十二种锏和鞭的由来相同,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锏多双锏合用,属于短兵器,对马战上有利。

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运用自如,杀伤力十分可观,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砸死。

可见锏这种兵器不是一般人所能练就的。

第十三种镐,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可能都见过一种农用工具—洋镐,用来开荒土地的。

它就是冷兵器镐的一种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

第十四种殳,读音是shu,第一声,先秦时代一种著名的古代车战兵器,一般认为殳是由原始社会中狩猎用的竹木棍棒发展而成。

第十五种叉是中国武术长器械的一种,最早是捕鱼的生产工具,后来演变为武器。

顶端有二股叉的称为“牛角叉”,顶端有三股叉的称为“三头叉”,又称“三角叉”,是较为常见的类型。

第十六种钯头,我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天蓬元帅的九齿钉耙了,其实最早也是一种农用工具,后来发展成兵器。

第十七种棉绳套索,这个比较好理解。

最后一种白打意思就是徒手搏击,整个人就是武器。

看完了这十八般武艺,有没有哪一种兵器最吸引你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