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冬至的意义是什么(“冬至”的特殊意义在哪里?)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5 09:51:03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据现存文献记载,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开始过冬至了。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上升,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应该庆贺。古代人对这个节气非常重视,很多朝代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一、冬至在古代人心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是冬至一度被定为新年岁首。因为殷周时把冬至的前一天作为“岁终”,相当于除夕;秦代又改冬至为岁首,相当于大年初一。后来各朝代虽然年节被改了时间,但人们对冬至的重视却丝毫未减,民间也一直有“冬至大如年”“过了冬至大一岁”的说法。清代文人徐士鋐在他的《吴中竹枝词》中写:相对冬至大如年,贺年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二是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冬至这天是太阳回返的始点,也是太阳高度回升、白天变长的起点,古人认为这代表着太阳的“新生”,是大地进入新循环的标志。班固曾在《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不少古籍中也有关于冬至“欢度节日”的记载,也都与“阳气起”有关。那时冬至的庆典非常隆重,通常要全民参加、持续三到五天才结束。

三是冬至是“数九”的开始。从冬至开始,就进入俗话说的“数九”寒天了。也就是说,冬至是“数九”的开始,这个,就是“年”所不具备的了。数九寒天,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即为“出九”,“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二、冬至的习俗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先秦以冬至为岁首,君王每逢冬至便不再过问国家政事,百姓也可以在家听五天音乐。

汉朝时,称“冬至”为“日至”,《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在这一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在民间,人们则相互拜访亲朋好友,并以美食相赠。

唐宋时期,冬至就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天宝遗事》载,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则扫雪通路,延请宾客到居处宴饮,称之为“暖寒会”。

到了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在冬至这一天都要亲自主持祭天大典,然后于次日颁布来年新历,所以新历也叫黄历(或黄历)。

三、冬至文化传统

一是祭祖。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不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二是丰富的人文意义。在古代,冬至是要放三天假的,让人们休息,人们之间相互送礼,来度过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从许多当时的画作当中可以窥探他们的一些庆祝活动。而此刻仍漂在外地的古人到了这一时节都要回家过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宋画当中的冬至最是精彩,京师的繁华,到处车马喧哗,街巷拥挤,行人往来不绝。简直和过年差不多。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写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刻画出游子在冬至夜里浓浓的怀亲之意。

三是消寒会。后人在冬至之后,也有人招集朋友,轮番聚饮,称为消寒会。从冬至开始,每逢“九”日一聚,文人们聚在一起或鉴赏古玩,或分韵赋诗,太平风雅,流播甚广。《金陵岁时记》记载:“吾乡当冬至节后,九人相约谦饮,自头九以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名日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

四是“数九九”。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如北方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人们耳熟能详。

五是赠鞋。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自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市场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四、饮食风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比较著名的有:

一是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二是吃馄饨。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据《燕京岁时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这天,京师人家多食馄饨。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三是吃饺子。在我国北方,每年农历冬至日,都有吃饺子的习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冬至的习俗,据说也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四是吃狗肉羊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五是红豆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六是吃年糕。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愿意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综上所述,即使到了现代,冬至的影响也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正是由于冬至在人文、天文、历法、建筑等诸多方面的特殊地位,它又被称为“亚岁”,加之冬至原本就是新年,久而久之,民间便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二十四节气的重要节日冬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