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清君侧是什么意思(古代以“清君侧”名义造反的人谁成功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4 09:50:30    

古代统治者,在极力宣扬“君权神授”,这将皇位拔高到了一种极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皇帝是一国之君,手握生杀大权,享有无限的权力,拥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也让个别野心家蠢蠢欲动,一直在觊觎皇位,但他们不敢直接起兵反抗皇帝,而是另立名目,以“清君侧”是名义,帮助皇帝清除身边的贪官污吏为由,起兵造反,但本质是推翻皇帝,夺取皇位。

我国古代,以“清君侧”起兵造反的将领、藩王,有哪些?最后谁造反成功了,哪些又失败了?

一、吴王刘濞

刘濞,是刘邦的哥哥刘仲的长子。

刘邦夺得天下后,由于韩信等人担心功高盖主,威胁皇权,他接连除掉了韩信、彭越等七位异姓王,但也让刘邦失去了多位可以镇守四方顶级名将,让其陷入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惆怅。刘邦不信任异姓王,只能用刘氏子孙为各地藩王。吴郡等地和东越等国接壤,需要抵御外敌。再加上吴郡的江东人士还不服刘邦的皇权,所以吴郡需要一位能力出众的藩王去镇守。

刘邦有8个儿子,除了齐王刘肥,太子刘如意,其他的儿子年龄尚小,不适合去镇守吴郡,于是他封勇猛善战的侄子刘濞为吴王,让他替自己镇守东南,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刘邦见到刘封时,发现刘濞的相貌有造反的气色,顿时心里后悔了,但已经拜官授印了,他只能拍着刘濞的背肩膀说:“天下同姓皆为一家,希望你谨慎一点,不要造反。”刘濞叩头说:“不敢。”


刘濞的吴国有铜矿,他让人私自铸造钱币。刘濞还在东边煮海水为盐。再加上藩王不纳税,让刘濞积累了巨额财富。有钱后,刘濞就开始招兵买马,壮大自身实力,这让汉景帝担忧了起来。

汉景帝手下的大臣晁错,为了消除藩王对皇权的威胁,提出了“削藩”。“削藩”符合汉景帝的利益,但却不符合吴王刘濞等藩王的利益,他们一怒之下,起兵造反了。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7大诸侯王,打着“清君侧”,杀晁错的名义起兵造反后,整个大汉王朝陷入了动荡,汉景帝也陷入了恐慌。

为了安抚刘濞等藩王,汉景帝杀了晁错,但于事无补,刘濞等人率大军向京师杀来。关键时刻,汉景帝重用周亚夫,他率兵替汉景帝平定了七王之乱。刘濞战败后逃往东越,并被东越杀害。


二、安禄山

安禄山,是粟特族人。

李林甫做大唐宰相时,他害怕有人会威胁自己的宰相之位,于是劝说唐玄宗重用在朝中缺乏根基的胡人将领。唐玄宗时期,出现了高仙芝(高句丽人)、哥舒翰(突厥人)、李光弼(契丹人)、仆固怀恩(铁勒族人)、安禄山(粟特族人)、史明思(突厥人)等众多著名的藩将。

安禄山善于专营,他将自己搜刮来的百姓财富,都拿去贿赂朝中要员,让他们在唐玄宗面前替自己说好话。安禄山还认小他三岁的杨贵妃为“干妈”。有杨贵妃的美言,大臣的夸奖,唐玄宗对安禄山愈加赞赏,让安禄山做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手下拥有了15万大军。


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接替他做了大唐宰相。杨国忠和安禄山都是唐玄宗的宠臣,两人为了争夺权力,又爆发了内斗。安禄山权势过大后,杨国忠为了除掉安禄山,多次向唐玄宗告发安禄山准备谋反。唐玄宗认为,杨国忠此举是为了打击安禄山,故意诬告安禄山谋反,所以没有理会。唐玄宗没信,但这引起了安禄山的警觉,他觉察到大唐在唐玄宗的沉迷酒色,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的祸害下,已经腐朽不堪,外强中干后,以“清君侧”为由,起兵造反了。

安禄山要“清君侧”之人,就是政敌杨国忠。

安禄山造反之后,唐玄宗指挥失误,杀了在潼关坚守不出的高仙芝、封常清,然后以哥舒翰为将,命令他率兵出关和叛军展开决战。安禄山的大军,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很快就击败哥舒翰,攻破了潼关。潼关失守后,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连夜带着太子李亨、杨贵妃等人逃跑。


唐玄宗等人逃跑到马嵬坡后,又累又饿的士兵发生了哗变,他们杀害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又逼迫唐玄宗处死了杨贵妃。随后,太子李亨和唐玄宗分道扬镳。唐玄宗继位逃往蜀中,李亨北上去了灵武,并在朔方军的支持下,在灵武称帝了,并开始指挥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平叛。

安禄山在造反之后,仅过了2年时间,757年,就被其儿子安庆绪杀害了。759年,史思明杀害了安庆绪。761年,史思明又被其儿子史朝义杀害。763年,大唐用了8年时间终于击败叛军,平定了安史之乱。史朝义指挥的叛军被大唐军队击败,大势已去后,其选择自杀而死。


三、孛罗帖木儿

孛罗帖木儿,元朝的右丞相。

元朝末年,南方出现了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等反元势力。孛罗帖木儿,元末时期的名将,他率兵攻打黄巾军,为元朝立下了不少战。国内各地狼烟四起,反叛不断时,元廷内部却斗争不断。1363年,孛罗帖木儿为了争夺山西、河北等地,和元朝另一名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爆发内斗。不久后,孛罗帖木儿因为藏匿元顺帝母舅老的沙等人,得罪了太子爱猷识理达腊。

太子爱猷识理达腊逼迫元顺帝解除了孛罗帖木儿的官职,引发了孛罗帖木儿的不满,他以“清君侧”为由造反了。孛罗帖木儿率兵攻打元大都,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兵败后逃走,孛罗帖木儿控制了元大都,元顺帝成了孛罗帖木儿的傀儡。1365年,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和王保保率兵攻打孛罗帖木儿,由于部将也速等人的背叛,孛罗帖木儿最终败给了太子,他自己也兵败被杀。


四、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

朱元璋击败蒙元,夺得天下后,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但不尽人意的是,朱标先朱元璋一步去世。

朱标死后,朱元璋还有20几个儿子可选,但次子朱樉、三子朱棡,都是品德能力皆低下之辈,朱元璋不愿将皇位传给他们。四子朱棣,智勇双全,传位给朱棣未尝不可,但传位给朱棣,可能会引发朱樉、朱棡的不满,导致国家内乱,最终朱元璋舍弃朱棣,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

朱元璋在位时,杀掉了蓝玉、胡惟庸、李善长等众多功臣,而当时大明又面临着周边外族,尤其是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所以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在边疆,让他们替自己拱卫大明江山。


大明的藩王,尤其是九大塞王,宁王朱权、燕王朱棣等藩王,实力非常强大。朱允炆即位后,感受到了藩王的威胁。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劝说建文帝削藩。建文帝的削藩,威胁到了燕王朱棣等人的利益,在建文帝准备对燕王朱棣动手时,他以“清君侧”为由造反了。随后,朱棣使用手段得到了宁王朱权的八万甲兵和朵颜三卫,然后率领他们击败朝廷大军,夺取了皇位。

朱棣攻破大明都城南京后,皇宫燃起了熊熊大火,建文帝在大火中消失不见了,朱棣取代他称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