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出处(格局或将左右你的人生)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7 09:04:44    

“唐宋八大家”、北宋政治家欧阳修说得好:“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

欧阳修在学习《易经》的法则时认为,要先懂得周易大道理,再分析卦象小模块;引而推之,人生亦然。明确大道规律,把握人生方向,就能把握趋势发展中的具体步骤,却不能舍本逐末、反向行之,只陷进细微处便难得大方向。其实,这很好理解,《易经》有很多深奥而精妙绝伦的道理,其中就有关于阴阳、大小的平衡理论,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孤阴不长,纯阳不生”。

天地之间,浩瀚无垠;历史长河,烟波浩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那么,大小又怎样界定呢?

就国家层面而言,国家乃大,地方、组织、个人为小;就个人层面而言,民族、家族、组织(单位)乃大,个人为小。“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大”是指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小”是指个人利益和价值,只有“得其大”,方能“兼其小”。也就是说只有将个人事业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理想;就像“一滴水,只有汇入江河,才能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国家梦想的实现,往往就是个人梦想的达成;群体利益的实现,往往就是个人利益的获得。当我们抱怨眼前琐事、诸多不满时,不妨看看远方目标、想想理想所在,就可超越情绪化、琐碎化的局限;当我们困扰当下纷争、陷入纠葛时,不妨丈量大势所需、考量时代所盼,就可超越私利化、局部化的狭隘。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结合起来,冲破美国重重障碍(美国认为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在周总理的帮助下,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待遇,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使得中国航天事业现在得以井喷式发展,诸如“东风快递”、“北斗卫星”、“中国空间站”……钱学森本人也成为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代名相范仲淹,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系天下,胸怀臣民,而绝非为一己私利,而悲悲戚戚,把天下忧乐放在个人悲喜之前。据说,范仲淹小时候曾问卦求签:“愿为良相”;当答案相左时,又许愿:“愿为良医”。后来有人问他,这是为何?他说:良相可以治国安邦,服务国家,为民造福;如果当不了宰相,那么,当一个良医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良医“上可以医治君王,下可以医治黎民”,同样可以为国为民造福。多么宽广的胸怀,不愧为儒家知识分子之典范。正因为范仲淹,把个人理想与国家、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首先想到的是国家、人民的利益,其个人才会平步青云,一直官至宰相,这也是“得其大者兼其小”的光辉典范。

资料来自网络:一代名臣范仲淹

一代诗圣杜甫,安居时虽然蜗居在草庐陋室,颠沛流离时虽然客死湘江,但许下的宏愿居然不是自己得华厦阔宅,而殷殷期盼的竟然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天下俱欢颜,则“大中有小,有你有我”。 这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志,忧心的绝不仅仅是自我贫富,放眼的是天下穷达。

资料来自网络:一代诗圣杜甫。

自古至今,我国戍边诗的描写,永远都是一边在戍客思归,于边关苦寒中思念家园,又是一边在保家卫国,于林海雪原、沙漠戈壁中下守卫家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沙漠戈壁、大漠风寒、英雄不老的边塞诗,就是为确保“大家”安定而终得“小家”平安的典型代表。正所谓“边陲飞雪奈何天,马蹄深陷林海间。 戍边将士无所惧,壮志凌寒守家园”!

资料来自网络:林海雪原戍边者。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仁人志士的心志所系、壮志凌云,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得其大者兼其小”,告诉我们“何为大,何为小”。

“大河里有水小河满”,“得其大者兼其小”,自然规律,天道昭昭。

高山仰止,登峰造极,身临泰山之巅,群峰尽收眼底;大江东去,汹涌澎湃,展望江海之阔,百川尽归大海。

封禅泰山。‖ 泰山乃五岳之首,“五岳独尊”,名副其实。谁登上了泰山,都会收获“群山尽收眼底”的豪爽,真可谓“得其大者兼其小”。泰山真正驰名天下,恐怕是秦始皇“封禅泰山”为始,尽管其时天下儒生对秦始皇打破常规,登泰山之巅立碑封禅泰山予以冷嘲热讽,正如《史记·封禅书》所载:“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於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於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 ……始皇封禅之後十二岁,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僇文学,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讹曰:‘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此岂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邪”?但是,秦始皇力排众议,敢为天下先,开山辟路,在泰山之巅封禅泰山,可谓开历史之先河,影响深远,以至于后来七十二帝王纷纷仿效“封禅泰山”,为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融入全国、引领全国,可谓功不可没。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力排众议,在泰山之巅“封禅泰山”呢?众所周知,在古代,帝王强大,一靠军事,二靠祭祀。秦始皇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灭亡了六国而一统天下,但是,人们的意识形态并未统一,而祭祀就是统一意识形态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封禅泰山,是秦帝国宗教上的需要; 与军事上统一全国相适应的是,寻找全国统一的公认的天帝祭祀地点,以统一全国的“神界”,让天下人知道,“君权神授”,成为秦王朝意识形态领域的迫切任务,封禅泰山自在常理之中。

“得其大者兼其小”,秦始皇深谙此道,征服了五岳之首——泰山,就等于征服天下大大小小的“神山”,也似乎巩固了自己的“神权——皇权”。

封禅泰山,秦始皇应该还有另一个重大企图,那就是昭告天下,自己乃“始皇帝”,依次顺推,江山永固;同时也昭告天下,自己功高无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封禅泰山碑文”,“窥一斑而见全豹”。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二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记”——秦始皇封禅泰山碑文。

海纳百川。‖ 俗话说:“大河里有水小河里满”,就是说,“大河”跟“小河”虽然说命运与支持共,“大河里有水”说明天下风调雨顺,这时,“小河里水肯定满满的”,正所谓“得其大者兼其小”。但是,如果反过来,“小河里有水”,只能说明“小河”所处小环境风调雨顺,而天下则不一定风调雨顺,这时,“小河里有水,大河里就不一定会满满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大河归大海”,也就是说,不管是汹涌澎湃大江大河,还是涓涓温顺小溪小川,最终的归宿就是大海,这就是海纳百川。自然规律如此,其实,人性、人格、人品更是如此,诚如两广总督林则徐任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千上万的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这种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壁立千仞”的刚直,来源于“宽容”和“无欲”。这样的气度和“无欲”情怀以及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正是中华民族需要传承的精神。正如古人所云“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因此,心如大海,则海阔天空;心如小井,则坐井观天。驴子总在“一亩三分地”忙活,则“天地”就只是“一亩三分地”;千里马驰骋疆场,则“天地”就是无垠无际的天地。人,不一定都要海纳百川,但起码的包容之心不可或缺,否则,人生的道路只能越走越窄。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挑唆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啊”。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子和惠子本是要好的朋友,但心态不一样,对事情的看法自然截然相反,惠子用世俗的眼光,把权力看得太重,心怕能力比自己强的庄子抢夺自己的相位;而庄子心性清高,根本看不上惠子的权力象征的相位,在他眼中,它只不过跟“ 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一样,除了“猫头鹰”,没有人会感兴趣。楚威王听说他才华横溢,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不要侮辱我,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可见,像当时的一霸的楚国的相位都丝毫没有打动庄子的心,他又怎么能去抢夺一个小小梁国的相位呢?难怪他把“梁国相位”比作“猫头鹰手中的腐臭的老鼠”啊!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现存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其道家学说是唯一能与儒家和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庄子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可见,“大”存于“小”中,再大的“东西”,对他来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由于他心胸如“宇宙”宽广,故叹“泰山为小”,正所谓“一览泰山小”,其境界之高,其境界之大,无人能比、无人能及,真可谓“得其大者兼其小”。

胯下之辱。‖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胸怀大志,武功超群,怎么会忍受胯下之辱呢?其实,韩信非常清楚,凭自己的实力,杀掉像“猪狗”一样的屠夫,那肯定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因此身负人命官司,深陷牢狱之灾甚至丢了生命……“猪狗”一样的屠夫的命根本无法有自己的命值钱啊!韩信的格局,就是驰骋疆场、匡扶正义、达济天下,又怎能因猪狗之屠侮辱而自毁格局呢?正所谓“忍奇辱者,必有奇志”;正所谓大丈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就是当时韩信忍“胯下之辱”的格局。

“有多大的格局,就有多大的空间”。韩信的格局就是“封王拜相,达济天下”。诚如蒯通劝韩信曰:“臣请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这就是韩信的格局——“封王拜相,达济天下”足矣,而无称霸天下之格局,韩信当时的确具有三分天下的实力与能力,诚如“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若真的采纳蒯通之谋,还真的有“三分天下”的可能。然而,韩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无人能及;但若把控政治,则完全失去了敏锐性:“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最终,韩信因为愚忠汉王刘邦,机会丧失殆尽,生命难保,正如蒯通所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

也正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所载:“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因格局而叱咤风云,封王拜相;也因格局自毁前景,命丧黄泉。从《史记》记载可知,韩信的确处于天下之争的关键,正所谓“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倘若韩信早用蒯通之谋,则天下就有“三分天下”之格局。“得其大者兼其小”,韩信深谙此道,因而“封王拜相,达济天下”;但因没有更进一步、称霸天下,反而命丧黄泉,这从反面也验证了“得其大者兼其小”的真理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切忌好高骛远。

庄子性情清高,志存高远,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道学理论和思想,所创“道教”与“儒学”、“佛教”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有多大的格局,就有多大的空间”。韩信的格局就是“封王拜相,达济天下”。韩信因格局远大,而拜将封王。然而,这些都是“人中之龙”、“凤毛麟角”,作为一般人还是首先要脚踏实地,有了理想,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干,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为自己的理想大厦添砖加瓦,最终实现理想。正如荀子所云“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当然,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螺旋式”发展的,有曲折甚至有倒退,但只要坚持,负重前行,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汉高祖四十八岁“斩蛇起义”,“七年打天下,七年坐天下”;齐白石花甲之年,拜师学艺,寒窗苦画,最终成为画坛泰斗。有理想,不舍不弃,负重前行,最终必有大成。

异想天开,好高骛远,那将是实现理想的最大“绊脚石”。理想,必须“实事求是”,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即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说一定要建立在自己实力和能力的基础上,否则,就会“麻布袋绣花,底子太差”,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风物长宜放眼量”、“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放眼量、得其大,这是一种提醒,提醒人生之中、国家之间:大气才有大器玉成,阔步才得海阔天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