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淡水虾养殖方法(淡水虾的养殖技术与探讨)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4 08:50:46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对虾养殖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为全球粮食安全、食物供给、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平衡、就业和扶贫等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淡水虾养殖作为水产养殖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对养殖业十分重要。

由于美国、日本、西欧等全球三大对虾消费市场对虾的需求远远超过供应量,再加上海洋生物捕捞已呈过度开发状态,同时又受制于海洋环境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传统的捕捞业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对虾养殖业应运而生,对虾养殖业在满足人们对对虾需求的同时,还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了诸多机遇。

随着全球养虾业的迅猛发展,传统水产养殖业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水产养殖相关的环境问题包括废物和营养负荷排放。

废物指的是固体废物、氮、磷、维生素、矿物质、致病化合物和抗生素等物质的释放,这些废物对底栖生物、水生生物群落多样性、水质指标以及赤潮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水交换也是一个问题,包括陆上集约化养殖系统中的水交换以及海洋和淡水网箱或围舍养殖中的水交换。

同时,陆地环境也存在退化问题,其中包括沿海地区因土壤盐渍化而引起的土地退化,以及红树林砍伐和保护性覆盖物破坏导致的退化。

养殖物种的逃逸现象也带来了与土生物种的竞争风险、遗传污染和疾病传播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此外,对于被保护的敏感物种的捕食行为会造成养殖物种的损害和减少,还可能引发与应激相关的疾病。

再加上人们为了达到高密度水产养殖的目标,大量投入生长调节剂饲料、药物和化肥等,导致许多有害污染物残留在水产品中,使水产品的安全性成为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

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经济带来了回报,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来源,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危害。

«——【· 淡水虾的选址和选苗 ·】——»

有机养殖场选址

为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必须从养殖的源头——养殖水域抓起,因为虾具有高度富集水域中有害物质的能力。

在规划淡水虾养殖场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和四季的自然条件,如风向、光照等因素。

场区的建设布局方面,场房应位于养殖场平面的中部,虾池则分布在场房的前后位置。在蓄水池的设置上,应考虑将其建立在养殖场的最高点,用于存储养殖所需的水源。

污水排放点应设置在养殖场的最低点,并具备收集全场污水的功能,对于虾池的结构,主要考虑到生产的便捷性等因素

虾池的形状可以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底部应平整,并配置虾沟,淤泥厚度不应超过15厘米,进水口应设置在较高位置,排水口则应设置在最低处,以确保池塘中的水能全部排出。

进水口还应配备过滤装置,确保每个虾池都能独立进行排水。

虾养殖的面积控制在2000~6700平方米之间,水深应保持在0.7~1.5米之间。在池塘中配置水泵、增氧机等设备,以确保水中含氧量的充足。

此外,养殖基地的上游及周边地区不得存在对虾增养殖造成污染的源头,水质应符合我国的渔业水质标准。

养殖基地选定后,还应对环境进行检测,确保空气、土壤的指标以及养殖用水符合有机产品的标准。

苗种选择

通常选择在7月到8月的时间段进行淡水虾的放养,每亩养殖面积放养数量约为1万尾左右。

在进行放养前,必须提前取一定量的池塘水和虾苗进行饲养,并确保池塘水不会对虾苗产生危害后才进行放养。

虾池水的pH值和溶解氧含量也要与虾苗的需求接近,放苗时,先将装有虾苗的袋子放入虾池水中浸泡20分钟,待两者的水温逐渐平衡且水质洁净后,再进行放养处理。

在选择虾苗时,应尽量选择同一批次的虾苗,并一次性放足,将虾苗放在浅水区域的密网上,让它们自由游动并离开,放养后,需要清理死亡的虾苗并进行计数。

水产养殖品种的引进过程中绝不涉及到转基因技术,对此采取特别谨慎的态度,以确保转基因产品不会侵入养殖系统。

在有机水产养殖中,严格禁止使用任何经基因工程改造的产品。

苗种的生产和引进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以及农业部颁布的《水产苗种管理办法》的规定。

用于繁殖的亲本必须来源于原良种场,其质量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并经过资质齐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合格检验。

在品种选择方面,主要依据自然繁育或在已确认为无污染水域捕捞的地方获得的优良品种进行。

«——【· 养殖技巧与要点 ·】——»

放养前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地防止疾病的发生,虾苗放养前要进行虾池的处理。

进行全面消毒,清除虾池内过多的淤泥。通常每亩虾池使用150公斤生石灰与水充分混合后进行全池泼洒,然后进行彻底晾晒处理,确保虾池消毒彻底。

晾晒时,要保证虾池晾晒至发白、发干的状态,最好持续晾晒2周以上。

在晾晒完毕后,及时注入水源,放养前一周,每亩虾池注入50~80厘米的水量,并检查过滤设备是否正常运行,防止大型鱼类进入。

注入水量后,每亩虾池需施入完全腐熟的有机肥1500~2500公斤,以培养幼虾的食物,如轮虫、枝角类和挠足类浮游生物。

养殖管理

有机水产养殖采取合理的放养密度,一方面可以为水产生物提供宽敞的活动空间,促进生态平衡,保持养殖水体中正常的菌种,预防传染性流行病的爆发,有利于水产品的疾病防治。

另一方面,合理的放养密度可以减少人工投饵,降低残饵进入水体底泥,从而有效避免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的发生。

放养密度应根据健康养殖技术操作规范,科学合理地放苗,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目标。同时,确保对虾的活动符合其在自然生态条件下的行为方式。

养殖技术

为确保养殖产品的质量,对于对虾的健康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的选择,必须遵循水产行业标准的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这样做可以防止采取投机取巧、违反养殖规范的行为,从而确保养殖产品具备高质量和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遵守规范要求将有助于消除养殖过程中的质量低劣或有害行为,保证养殖产品在健康养殖模式下得到有效的生产和管理。

饲(饵)料选择

健康的饲料在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病害以及防止环境污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饵料应具备全面营养、无污染、新鲜的特点,并根据水产养殖对象的生长和健康需求进行投喂。

倡导积极使用天然饵料进行养殖,并尽量减少残留饵料进入环境中,使用有机认证的农副产品和野生水产品,如果不适合人类消费,可以作为有机水产养殖的饵料使用。

禁止将合成的促生长剂、诱食剂、抗氧化剂和防腐剂、合成色素、非蛋白氮、与养殖对象同科的生物及制品、经化学溶剂提取的饵料、化学提取的纯氨基酸以及转基因生物或其产品添加到饵料中或以任何方式投喂有机虾。

投喂方法原则上应按照定时、定点、定位、定量的原则进行,以促进养殖品种的正常健康生长,并在达到最低饲料成本的平衡点上进行调整。

病害防治

有机水产品的养殖生产必须运用生态学原理,例如通过养殖体系中植物群落的完整性等方式,提高养殖水域的健康状况。

通过改善饲料的营养水平来提高养殖生物的抗病力,管理措施都应以提高养殖生物的健康状况和抗病力为目标。

在有机水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严格禁止使用抗生素、激素、寄生虫药、除草剂以及其他合成药品。

允许使用生石灰、茶籽饼、高锰酸钾对养殖水体和底泥进行消毒,当存在某种疾病发生的危险而无法通过其他技术进行控制时,可以接种疫苗,并使用天然中草药进行治疗,但禁止使用基因工程疫苗。

进行无公害水产养殖,正确使用鱼药至关重要。

在养殖生产中,我们应当以“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为指导,推崇生态综合防治和微生态制剂、中草药制剂的应用。

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改善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混养和密养。

对于渔药的使用,必须严禁使用“二高”(高毒、高残留)和“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渔药,以及国家禁用的渔药(如氯霉素、孔雀石绿、呋喃唑酮、硝酸亚汞等)。

我们要杜绝不合格渔药进入生产环节,以确保养殖水体的健康和安全。

«——【· 科学水质管理 ·】——»

采用科学施肥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调节水质。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通常每隔半个月进行一次腐熟有机肥的施入,而在中后期则间隔约20天进行一次有机肥的施入,每次施肥量控制在每亩50~100公斤左右。

及时进行水的换水工作也非常重要,为保持水质的清澈,养殖过程中需多次进行换水

养殖初期无需换水,约间隔10天后每亩注入适量的新水,每次注水量为10~20厘米。中期约间隔20天进行一次水的换水,换水量为15~20厘米。后期每周进行一次水的换水,每次换水量为15~20厘米。

底质调节需及时进行,底质调节的方法可多样,如适量投饲料以减少残余饲料,或使用改良剂调节虾池底质。

一般每亩使用3~5公斤改良剂,每月使用约2次,泼洒石灰水也是调节水质的良方。石灰水的泼洒有助于提高虾池水质的PH值,具有消毒作用。

饲养期间,约每隔20天每亩使用10公斤石灰水进行全池泼洒。此外,日常管理还需加强巡查和增氧工作,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虾病的发生。

发展前景

对虾养殖作为一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为实现进一步规模扩大和养殖环境的改善,必须加强有效的对虾养殖技术推广。

鉴于许多养殖户的专业素质较低、文化水平较差,水产部门可以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提供指导,为广大对虾养殖户免费提供养殖材料,加速先进的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

同时,在关键时期应加强基层水产技术指导,确保养殖户能够实际获得效益,从而加速技术的推广应用。

建立淡水对虾养殖示范区,使先进技术的经济效益直接传达给大型养殖户,以激发养殖户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的热情。

地方水产管理部门应建立专门的对虾养殖部门,大力推广对虾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地区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