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诗如画辽宁医巫闾山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8 09:22:07

医巫闾山位于辽宁省北镇市西北5公里处,主峰望海山海拔867米。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今称闾山。
文献记载,医巫闾山是舜封全国十二大名山之一,又是中国“五岳五镇”中最北的镇山之一。《全辽志》记载:“山以医巫闾山为灵秀之最”,誉为东北三大名山(医巫闾山、千山、长白山)之首。
闾山有名峰52座,以其气势不凡的雄峰奇石称誉海内,名冠东北。

闾山风景区大门旁的制作精美的“立体游览图”。将景区内的景点用微缩建筑模型镶嵌在巨型山石上向游客直观展示。

游览图局部。中间的那座建筑是圆通殿。

自隋开始,闾山便成为“北镇”的“五大镇山”之一,从而声名鹊起,元、明、清帝王登基时,都照例到山下的北镇庙遥祭此山,故其声名日隆,一跃而为东北名山之首。
清代文人赵立人在《游闾山》一诗中赞美到:天成佳境皆诗画,一片松涛一片烟。受其启发,我给这篇“看图说话”写了这样一个标题——“如诗如画大闾山”。

据史料记载,最早到闾山祭祀的帝王是隋炀帝,此后还有唐太宗等。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五帝先后十几次来闾山祭祀揽胜。特别是乾隆皇帝,四次来北镇,三登闾山,吟诗作赋,留下了一些诗文。

闾山石狮。
这只石狮原为明代镇守辽东总兵李成梁在北镇驻守期间总兵府门前的守门石狮。

乾隆皇帝题写的“医巫闾山”四字。

这条上山的路已经很古老了。它是一条由大小不一的青石堆砌成的山路,历代帝王来此祭祀,走的就是这条路。
这条路虽然不是很陡,但是走起来也不是很舒服,凸凹不平,感觉很是硌脚。

在这条山路上,时不时就会看到这样的凹槽,多数是方形的,也有圆形的。

历史留下的印痕。
记得在电视上看过一部介绍医巫闾山的纪录片,里面有关于这些凹槽的介绍。
大概的意思是,历代帝王进山祈福、狩猎、祭山时,命人特意开凿这些凹槽,用以安插拴马桩和防护栏。

财神庙。
这样的场所差不多在所有景点都存在,游人见怪不怪,大多数人将其忽略不计了。

十月初的闾山,依然满眼葱翠。

上山途中,路旁见一摩崖石刻,上书“从善如登”四字,署名为觉罗庆龄。
附近有说明:“从善如登”为清朝爱新觉罗·庆龄于清乾隆34年至36年任广宁知县时亲笔所题,当时广宁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百姓颗粒无收,庆龄县令忧民疾苦,费尽周折帮助百姓渡过难关,有感而题,鼓励后人不畏艰险,多做善事。

附近还有一石刻,“善行无碍”,不知题字者何人,也是劝人行善的。

医巫闾山以寺院为中心形成了十大区景:即大石棚、圣水盆、观音阁、白云观、辽代萧太后蜡像馆、元代宰相耶律楚材读书堂、玉泉寺、药王庙、祖峰长城及千米索道。因山路崎岖,我又体力不佳,勉强走了个大半,也算不错了。
这个有护山佛造像的地方,便是闾山十景的第一景——大石棚。

大石棚,又叫道隐谷,是闾山最有名的景观,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出来的奇迹。
石棚长45米,上宽20米,下宽10米高宽20米。

大石棚旁边的峭壁上,有石刻,上书“医闾佳胜”四字,系明代学者张邦土所书。

这个天然形成的石棚里面很宽敞,可容纳五六百人。
经地质学家考证,石棚原是断层岩体,雨水经过表层岩石的罅隙流进断层的第二、三、四个岩面,加之冬季流水成冰时的鼓胀。使里岩的层体断裂碎落,奇迹般地造成了上层岩石覆盖的洞穴景观。
这段话说得很拗口,我是从别的地方抄来的(不好意思),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上面照片的局部放大。
大石棚悬崖顶端的石缝中,有一股天然泉水。泉水顺着大石棚石壁滴流而下,从前檐落到一个石雕盆里,叮咚作响,冬夏不止。一到雨季,滴水变成流瀑,凌空抖落,蔚为壮观。
乾隆皇帝游医巫闾山,见此奇景,改名为“圣水盆”。

图为承接甘泉的“圣水盆”。
圣水盆在大石棚的棚檐下部,高1.5米,直径一米。原物早已遗失,现存的这个石盆系后人所雕琢。
据《金史》记载,圣水盆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于金兲辅七年(1123年)破辽兵获胜,夺取五州,得奇石置于此处,以为纪念。

在当地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说是很久以前,有一个金马驹驮来一个石盆,放在了这儿。有一年,久旱无雨,百姓都快渴死了。一个上山打柴的青年发现了这个石盆,无意中将一滴水落入石盆。顷刻间,石盆内涨满了一盆清水。青年喝了一口,这水甘甜可口,顿觉精神倍增。他下山叫来乡亲,大家从石盆里取水,再也不愁无水吃了。当地的一个贪官知道了这件事,派来兵丁来取石盆,想据为己有。兵丁们用尽力气也抬不走石盆,那石盆就像生根了一样,纹丝不动。贪官无奈,只好带着兵丁灰溜溜地走了。
传说都是美好的。结局也是一样的,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便是贪心者遭到报应。

大石棚旁边的石壁上有摩崖石刻。让人看了感觉很舒服,很养眼。

明代万历年间留下的文字。内容应该与当今有人在景区刻画“到此一游”的意思差不多。

石棚内的璧上也有摩崖石刻,年代不详。内容多为善男信女称颂神仙的吉祥语。

石棚内有两处神佛的庙堂,一处为佛家寺庙,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的塑像。
图片上的这一处供奉的是胡三太爷和胡三太奶。这二位在中国民间,尤其是乡村,是不可小觑的神灵。

看这位先生的表情,分明是被大石棚的壮观景象惊呆了。

令这位游客错愕的,应该是这番景色。透过水帘看青山翠谷。

或许是这凌空而降的白玉珠帘。图片上看倒是平淡无奇,如果身临其境,景象真的壮观。

这四个字也是明代学者张邦土所题,“游目天表”的大意应该是放眼天外吧。

离开大石棚,途中见到几座僧人圆寂塔。
看了一下碑文,知道这块碑是乾隆甲戌年立的,相当于公元1754年。

继续攀爬,遇到一段比较崎岖的山路,需要手脚并用才能通过。好在此时除了我和弟弟,没有其他的游人,攀登还算顺利。我呢,还能有机会拍几张照片。后来得知,这段路被称为“闾山第一险”。

在这段路上,还是挺有趣味的,不但有奇石,还有摩崖石刻。古人题字,佛家造像,一个都不少。

因为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几尊造像已经面目不清了。

这儿有几处题字,保存状况良好,尤其是涂上颜色之后,让人感到有几分惊艳。

“北镇名山”四字系明代嘉靖年间状元龚用卿所书,字体端庄,雄浑有力。
龚用卿,字明治,明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等职。嘉靖十五年奉诏出使朝鲜,归国时婉拒朝鲜国所送贵重礼品,回国复命。上疏三事,皆被采纳,擢南京国子监祭酒,申饬监规。
右边的“瞻忆皇都”,系明代嘉靖年间辽东总兵马永所书。

通过那段崎岖狭窄且凸凹不平的山路,便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让人的心情豁然开朗。

这个开阔地很像是一个经过人工建造的广场,面积差不多有半个足球场大小。这儿有几处景观,老爷阁、望海寺、风井和万年松。
让我感到震撼的是那棵鹤立鸡群的万年松。

据介绍,这棵万年松高20米,干粗5米。我的理解所谓的“干粗”应该不是树的直径,而是它的“腰围”。
大概是太喜欢这棵松树了,我在不同角度给它拍了一张又一张。

万年松下有文字说明,说是此树系辽太子耶律倍和爱妃高云云亲手所植,见证了这二位坚贞不渝的爱情。
乾隆皇帝巡游至此,见万年松冠盖如云,封其为“云巢松”。
耶律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公元916年被立为太子。
高云云,又称高美人,汉人,耶律倍的爱妾。关于这两位的爱情故事,算得上凄美哀婉了。

万年松旁,有一处古井,名曰“风井”。据说,游人把手放在井口,会感到有风从井下向上吹来。
我之所以总爱说据说这两字,皆是因为我未曾体验或是从别人那里得知。

站在万年松附近,也可以看到远处的风景。
画面中的奇石,应该是吕公岩。
吕公,八仙中的吕洞宾,传说曾云游至此。
这儿山势险峻,游人攀爬时,大多是手脚并用。

在有万年松的广场歇息了一会儿,便继续前进,攀登了长长的一段阶梯,便到了耶律楚材的读书堂。
遗憾的是,由于头一天忘记了充电,相机已经没电了。懊丧之余,只好掏出手机救急。结果发现,手机的电量也没几格了。
耶律楚材,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元代开国大臣,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之一。十几岁时,楚才曾回祖籍闾山读书数年,后成为元太祖的肱骨大臣。深得成吉思汗的信任。楚材写过多首与闾山有关的诗:“十载残躯游瀚海,积年归梦绕闾山。”“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