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新闻有观点·行业洞察|把宠物当人养,“它经济”如何撬动千亿市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19:04:00    

央广网北京5月4日消息(记者杨昶)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宠物经济蓬勃发展,宠物消费新业态和新职业不断涌现。《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城镇宠物数量已经超过1.2亿只,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过3500亿元。但与此同时,目前宠物行业普遍存在标准缺失,面临医疗定价混乱、寄养安全隐患等问题。

如何规范引导推动服务标准化,构建人宠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特别策划“行业洞察”,对话上海某宠物用品公司联合创始人、安徽宠物行业协会会长吕少骏,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

吕少骏(左)李勇坚(右)

“人格化养宠”重构人宠关系

“宠物时装周”“宠物乐园”“宠物智能项圈”“宠物旅游”“宠物相亲”“宠物殡葬”“宠物心理咨询”……在宠物行业深耕20年、专注做宠物食品的吕少骏,揭示了这些新消费场景的本质:宠物跟人的关系,已经从“功能性的陪伴”过渡到“家庭成员的一份子”,这些新场景是“人格化养宠”的体现,很多跟人相关的东西,都可以在宠物行业复制一遍。

具体到消费人群和消费心理来看,李勇坚指出,人们的消费心理已经不仅仅是满足陪伴价值、情绪价值,更是满足社交价值。而宠物消费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和银发族,“调研显示,年轻人愿意为宠物买单,在宠物上花的钱比在自己身上花的钱还多。”吕少骏进一步指出背后的代际差异,“老人养宠物基本是当孩子来养,年轻人是把宠物当做自己在养,孩子养宠物则是作为玩伴。”

尽管已经涌现众多新消费场景,两位嘉宾依旧认为想象空间很大。吕少骏坦言,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宠物市场还处在早期阶段,很多东西刚刚兴起或者还没有兴起,在国外甚至有专门给宠物看的电视节目,未来关于宠物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有扩展空间。李勇坚则指出,随着养宠人群的不断细分和养宠需求的持续变化,未来市场上会有更多的细分赛道。

人宠友好共处(受访者供图)

产业乱象亟需规范

一方面,宠物行业通过技术赋能提质升级,宠物智能设备、AI健康监测设备、宠物4K摄像头销量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行业普遍存在标准缺失,如医疗定价混乱、寄养安全隐患等。如何破解“服务越发高端化”与“基础服务缺失”之间的矛盾?

两位嘉宾承认,宠物医疗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对此,李勇坚指出,第一,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标准体系,将诊疗标准、医药标准、手术标准等明确下来;第二,需要强化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比如标准化的合同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矛盾和纠纷;第三,引进一些兜底的机制,比如说宠物保险。

作为宠物行业业内人士,吕少骏进一步解释:因为宠物不会讲话,所以一般要做全部的检查,再加上医院的设备非常贵,就导致它的成本确实会比较高。“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分级诊疗的方式,降低大多数人的看病成本,小毛病可以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解决,不行再去转诊中心。”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高端制造技术赋能宠物行业这一趋势,李勇坚十分看好。在智能化方面,智能项圈、智能洗澡机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及宠物医疗方面,抗癌药、消炎药等宠物专用的药物,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和研发。

宠物友好不等于没有边界

4月8日起,铁路部门局部试点高铁宠物托运服务;5月起,全国首个宠物航站楼正式对外开放;各地试点“宠物友好商场”“宠物主题公园”“宠物主题酒店”……“宠物友好社会”要来了?

对于“人宠共享空间”的打造,两位嘉宾表达了相似的观点:首先,这个空间要有边界感,既有宠物和人共享的空间,还要保留人单独的空间,不管是养宠物的人还是不养宠物的人,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其次,共享空间要建立一整套的标准,可以让养宠物的人、不养宠物的人以及专业的人士共同参与制定;最后,这是一个直面问题、不断优化的过程,但是最重要的是,第一步要先迈出去。

关于“边界”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关于宠物殡葬、宠物心理咨询等新兴服务,客单价超千元,存在 “过度拟人化”争议,如何避免陷入 “高价小众”的增长瓶颈?

李勇坚对此并不过度担忧,他指出,因为没有规模经济效应,新型的消费模式或者新的赛道,刚出来的时候一定是价格比较高的,但是慢慢地它一定会走向大众化,这个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就需要从供需两方面共同发力,“比如从供给来说,不能盲目追求高价,而是要走一条专业化、多元化、透明化、数字化之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