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这封72年前写下的战地家书,送到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1 21:43:00    

新华社杭州9月11日电 题:这封72年前写下的战地家书,送到了

新华社记者马剑

“亲爱的父母哥哥妻子全家老幼们……我今天接受人民上级党给我最光荣和最坚决突击任务,高兴万分,为人民立功时间到了……”

读至泛黄纸面末尾的“程可宗”三字,程瑜、程婕兄妹才终于确信,这封写于1953年朝鲜半岛战地的家书,出自牺牲多年的爷爷之手。

经由一名韩国教授和热心网友的接续努力,一封迟到72载的战地家书得以从历史深处打捞,送达烈士后人手中,其中饱含的爱国心、英雄气、亲人情让人们读后不免潸然泪下。

“看到信件的那一刻,爷爷形象变得如此鲜活。”程婕回忆,可宗是爷爷入伍前的名字,奶奶曾提到参加志愿军后他将“宗”改为“忠”。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建德江畔20岁出头的程可忠响应号召,在村口老樟树下与挺着大肚子的妻子告别,大步走向村外,经水路转陆路北上,“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建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资料显示,程可忠烈士1928年出生于浙江建德县亲睦乡和村(今属下涯镇马目村),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某师某团通信连步话员。

1953年5月14日,程可忠写下不到200字的家书,次日在朝鲜金化郡战斗中壮烈牺牲。

遗憾的是,这封写于战火硝烟下的家书未能及时寄出。

2018年年底,韩国国立公州大学副教授金相圭偶然接触到一批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档案文件,其中包括大量战地家书。耗费数年,他整理出300余封战地家书,在社交网络平台开设账号陆续发布,寄希望于找到收件人或其后代。

程可忠烈士的家书是金相圭公开发布的第一封家书。得益于互联网和校友网络的力量,这场跨越国境的“投递”用时仅不到3天。

金相圭曾在浙大留学,现在是浙江大学韩国校友会副会长。2025年夏,家书信息在浙大校友中不胫而走,电话一路打到了建德下涯镇。“说是我爷爷抗美援朝有封家书寄回来,还是一个韩国人找到的。”提起7月16日接到村里会计的来电,程瑜仍难掩震惊。

记者在程家老宅看到了这封战地家书的复制件——写于横格纸上的家书语言简洁,夹带着错别字和涂改痕迹,让人得以窥见书写时的仓促。

纸短情长,面对抵近的风险,程可忠在笔端传递“为人民立功”“为家族争光”决心的同时,也坦然交代后事,将无尽的思念化作家长里短的问候与嘱托。

对于无比珍爱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前线节约下来的人民币35万元(旧币,合新币35元)、口袋、手巾等,程可忠在信中也一一交代,还叮嘱家人,在分配时“决不能闹意见”。

令人遗憾的是,程家兄妹的父亲、程可忠的遗腹子程利民已于2024年因病离世,没能看到这封来自父亲的家书。

建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邵志兵说,由于跨国寄送不便,寄回国的志愿军家书很少,程可忠烈士的这封家书弥足珍贵。

1928年至2008年期间,建德共有275名烈士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其中,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牺牲在朝鲜的烈士达124人。

根据档案记载,程可忠烈士安葬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相关部门告诉记者,程可忠烈士墓的具体地址仍不详,正全力核实查找。

家书落款是“程可宗情笔”。“情笔”或为“亲笔”之误。但一个“情”字确实连接了家国情怀,映照出浩然正气。72年过去,硝烟散尽,肝胆犹在。(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