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音乐剧之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10:08:00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剧照。

●刘茉琳

去年暑假的时候,朋友突然给我推荐了一个广州大剧院的票务链接说是“此生必看”系列,那是一场名为《伊丽莎白》的德语音乐剧版音乐会演出。看了一下标题,我想这德语音乐剧还是一场音乐会,这哪里听得懂?

不过出于对朋友审美的高度信任,我最终还是买下了这场音乐会末场的前排座位,才开始认真看介绍,这一看,我就被吸引住了。

童年时,有一部叫《茜茜公主》的电影一直是我记忆里最美好的影像之一,我不怎么看迪士尼,但是一切关于“公主”的想象都具象化在这位茜茜公主身上,为了保持那种完美,我甚至只喜欢三部曲的第一部。

可是音乐剧《伊丽莎白》却要打破这种美好,去讲一个也许更贴近历史真实的“黑暗故事”。

终于等到现场,当天接了女儿到大剧院,我们明显感觉到这一天的氛围和平时的演出很不一样。一群群的女孩子都刻意打扮过,很多人穿着公主造型的衣服,有人画了酷酷的妆容。还差30多分钟开场,大家却排起长队,据说是为了购买“场刊”。

一路检票入场,我和女儿又收到了免费派送的歌词卡以及星星小腕灯,有人跟我们解释:“待返场大合唱就跟着唱哦!”她们的兴奋也感染了我们。

走到剧场内,舞台上的设计简洁精致,传递出一种唯美的浪漫追求。当乐队走上舞台,第一个音符响起时,我和女儿互相看了一眼,把手紧紧握在一起,因为这真的太美妙了。

《伊丽莎白》被誉为迄今最成功的德语音乐剧之一,演出足迹遍布14个国家,被翻译成10种不同语言上演,创下了票房的历史纪录。它讲述了一个和《茜茜公主》主线一致内核却完全背离的故事。舞台上的伊丽莎白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为此少年的她差点送命,青年的她不服皇室管制,甚至不顾儿子的需求,中年的她在追求自由的路上越走越远……她的无助、孤寂、绝望与挣扎,在一幕幕场景里感染着我。

童年时想象茜茜公主,中年时遇到伊丽莎白,这一定是命运的安排。

音乐剧非常巧妙地设计了“死神”这一角色来完成伊丽莎白的内心挣扎与独白。她不屈服于现实,更不屈服于命运,主题曲唱响的“如果我想跳舞,我会随心所欲地摇摆,时间由我定夺,音乐由我选择”,铿锵有力,是她内心的旋律,也是她对命运的宣战,当舞台上的伊丽莎白与疯女人的形象重合,当伊丽莎白带着皇冠在舞台的高光里回眸,我激动不已,满眼泪水。

散场时,观众们竟然一边离场一边高唱其中的歌曲,我和女儿被深深感动了。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舞台,这样的情感,这样的哲思,这样的一场音乐剧,这样的一个夜晚,真的无尽美好。

两个月之后,我们一家三口又一次坐在大剧院同样的位子上“收割”了德语音乐剧《蝴蝶梦》。这一次我们提前好多天就开始准备看演出要穿什么衣服,到了现场女儿熟练地买下纪念品,收集着票夹、歌词卡、小蜡烛。

当舞台上海浪声与海鸥的鸣叫清晰地传来,我们又一次陷入了音乐剧带来的震撼中,《蝴蝶梦》作为一部复杂的悬疑小说,竟然能被改编得如此流畅动人,真的难以置信。

双女主“吵架歌”高音一浪又一浪,听的人全身起鸡皮疙瘩,只想站起来鼓掌,四次重复的“招魂曲”《瑞贝卡》以及反复出现的主旋律《重返曼德雷》,好听得无法拒绝,那种贯穿全剧的既现代又古典的气质让人着迷。

本以为第二次看音乐剧会没那么激动,没想到更加深陷其中,数次我双手紧握,激动难抑。

演员返场时,又一次全场大合唱。女儿早早因为有大剧院合唱团五年的训练,整场音乐会听下来,返程的时候她竟已经可以有模有样地跟唱。

全家人都觉得看音乐剧会让耳朵变得很挑剔。事实上从《伊丽莎白》开始,家里的CD机就一直放专辑,手机里也时时都是这两部音乐剧,我甚至觉得自己没办法听别的歌了——那些歌真的太单薄了。

虽然是德语音乐剧,但是通过字幕基本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在欣赏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传递与感染。演员们难得的天赋、超群的素养、绝对的敬业,保证了每一场现场演出的高水平。

伊丽莎白从活泼天真小女孩到自强任性大女主的转变,丹弗斯太太从伤心阴郁到绝望疯狂,爱上马克西姆的女孩成长为保护自己丈夫的德温特夫人,有变化,也有成长,故事情节虽然不复杂,却有着极为深刻的人性洞察与表达。

舞台的巧妙设计,现场乐队的表演,群演的水平,所有一切共同成就着经典的作品。

现场演出的魅力是每一分每一秒都给你巅峰体验,而同时每一分每一秒都让你痛感失去。时间的流逝无法挽回,在最美妙的体验中呢喃着“再见”。

这是独属于舞台的魅力,有必然的美好,也有偶然的变数与惊喜。但每一个舞台、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唱,都是只属于那个当下的记忆,无从替代。我们在期待中拥抱它,又在泪水中告别它。

当然,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两场音乐剧还有极特殊的意义,那就是我和女儿如闺蜜一般共同热爱着这些音乐剧,我们分享着那些共同观演的经历,收藏着那些无尽美好的瞬间,这份记忆既属于我们,也属于一起看过唱过的岁月。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传学院教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