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理通三迤】作风建设当以“小”破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2:01:00    

作者:符金娥

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作风建设犹如绣花,针脚越密越见功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群众眼中,一个政党的作风形象往往形成于细微之处——一杯茶的温度、一句话的语气、一页纸的厚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是群众感知党风政风的神经末梢。因此,加强作风建设必须从小处着手,从具体问题切入,在“小”字上做足大文章。

小习惯孕育大作风,日常行为的蝴蝶效应不容忽视。北宋名臣包拯任职开封府时,立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的家规,这种从小处着手的自我约束,成就了千古流芳的清官典范。当下,时刻坚守廉洁自律的底线,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礼品礼金收受,严格遵守接待标准,才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品格和职业操守。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作风建设首先要破除的就是这种“小节无害”的心理定势。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作风建设的实践表明,小习惯坚持久了就成为品格,小问题积累多了就酿成大患。党员干部应当时刻保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威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小切口推动大变革,具体问题的解决之道最具说服力。东汉时期,会稽太守刘宠因清廉爱民被调离时,百姓凑钱相赠,他仅取一文钱作纪念,从此留下“一钱太守”的美谈。这种从小处彰显大节的故事启示我们:作风转变需要具体载体。针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顽疾,某市在政务服务窗口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和领导坐班窗口,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群众办事从“跑断腿”变为“最多跑一次”。这种作风效能表明,作风建设必须找到那些群众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具体问题作为突破口。当前,从精简会议文件到规范调研接待,从优化审批流程到改进窗口服务,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改变,汇聚成作风建设的磅礴力量。“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只有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才能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小机制保障大成效,制度约束的毛细作用至关重要。唐代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行政法典《唐六典》,其中对官吏行为规范之细致,连“受馈饷者,计赃以枉法论”都有明确规定,体现了制度设计从小处防范的智慧。今天,加强作风建设同样需要构建“小而密”的制度网络。某县针对村干部“小微权力”制定“十不准”清单,明确禁止收取群众一包烟、一顿饭等行为,一年内信访量大幅下降;某央企建立“差旅费智能审核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堵住“小发票”里的漏洞,大大缩减了办公经费。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制度建设不在于条文多少,而在于能否精准针对具体问题;不在于处罚多重,而在于能否形成无处不在的约束。当每一处微小权力运行都有章可循,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矩可蹈,优良作风自然水到渠成。在改进作风问题上,我们必须保持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小处着手加强作风建设,体现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政治智慧,更是一种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作风建设既要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也要掌握“于细微处见真章”的功夫,唯有从“小”破题,以“细”发力,才能避免“雨过地皮湿”,浮于表面引发“四风”问题产生的危险,真正达到润物无声、固本培元的功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