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扩容车位+智能监管+柔性执法 地铁口不再“人车混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07:04:00    

近日,记者走访红山地铁站发现,电动车有序停放于该站附近桥下停车场。

近日,记者走访清湖地铁站发现,志愿者将电动车有序停放于划线停车位。

清湖地铁站附近,设有“哪吒认证”趣味文明提示牌。

今年3月24日,南都A0405版对深圳地铁口“电鸡”围城进行报道。

在深圳,电动自行车已成为不少市民方便快捷的出行工具。然而,高频次、高密度的出行场景也为城市治理带来考验,电动车围堵地铁口、违规占道现象既影响通行效率,更埋下安全隐患,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3月24日,南都奥一新闻“与城市对话”栏目聚焦深圳多个地铁口存在的“电动车围城”现象,在全网引发热议。系列报道受到深圳官方及市民广泛关注后,针对路权规划、停车缺口、法规空窗、规则意识等治理挑战,深圳各辖区及相关部门形成协同治理合力,多区多部门联合成立专项治理小组,开展高频次动态巡查维护通行秩序,深圳交警也在全市范围内持续开展电动车违法行为整治。

时隔一个月,深圳关键地铁枢纽电动车治理成效如何?记者前往具有代表性的龙华区进行实地探访。作为深圳市内电动车保有量较高的区域之一,龙华区大量市民依靠电动车接驳地铁,尤其是清湖、龙华、红山、元芬、阳台山东等地铁枢纽在出行高峰期电动车流量更是激增。近期,记者“回头看”发现,通过扩容停车空间、科技赋能监管、创新治理方式等系列举措,清湖、龙华、红山等重点地铁枢纽电动车乱象已有减少,市民出行体验较此前有一定改善。聚焦治理实践中暴露的深层矛盾,深圳正通过多部门协同响应持续探索长效治理路径。

回 访

电动车乱象有所减少 出行体验较此前有一定改善

清湖地铁站

电动车“围堵”公交站现象基本消失

一个月前,记者走访清湖地铁站发现,公交站禁停区被电动车和共享单车层层围困,致使乘客需挤过“车阵”穿行到马路中央乘车。

近日,记者来到龙华区清湖地铁站C口回访发现,此前电动车“围堵”公交站现象已基本消失,市民能够便捷安全地通过人行道到达公交站台,出行体验明显改善。记者还在现场注意到,公交站台前的人行道路上,划线停车区域内电动车停放基本有序,现场的街道志愿者正对个别未入位停放的车辆就近挪移,路旁还设有“哪吒认证:有序停放电动自行车的崽,今日功德+1”等趣味文明提示牌,引导市民自觉规范停车。

龙华地铁站

通过“隔离围栏+标识指引”人车分流

3月份,社交平台网传图片显示龙华地铁站附近违停车辆几乎完全占据人行道“禁停区”绵延数十米,仅剩狭窄通道供行人勉强通行,路面也可见人车混行现象。

近日,记者在龙华地铁站B口看到,该站点周围设有清晰的“非机动车道”与“行人通道”标识牌,并通过物理隔离围栏形成人、车有效分隔。记者持续观察15分钟发现,除个别电动车停放在地铁口,约90%以上车辆均有序停于划线停车区域内,但也有个别行人安全意识不足,为图便利行走在非机动车道上,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红山地铁站

巧用桥下空间建电动车集中停放区

此前,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红山地铁站附近人行道两旁有大量电动车违规停放,仅留有一窄道供人车共行,严重压缩行人通行空间。

近日,记者到达红山地铁站A口附近注意到,该处已利用桥下空间建成规模可观的电动车集中停放区,并设有非机动车位及电动车充电区,满足市民基本停车、充电需求。现场执勤人员向记者介绍,“即使在早高峰时段,桥下停车区仍可基本满足市民电动车停放需求。”记者观察发现,划线停车区内车辆停放规范,且现场仍有不少空置车位可供使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停车资源相对充裕的情况下,人行通道上依然出现电动车与行人混行的现象,且记者观察期间未见任何驾驶者佩戴安全头盔。

探 因

路权、车位、法规、意识 直指电动车治理的多重挑战

随着电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城市管理面临多重挑战:路权规划、停车缺口、法规空窗、规则意识等相互交织,倒逼城市治理体系和市民文明意识同步升级。

据了解,1997版深圳城市总体规划将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合并建设,此后近30年未新建独立非机动车道。《深圳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试行)》仅禁限电动车在机动车道行驶,未明确其路权。路权划分不明,成为当前人车混行背后的深层症结。

随着深圳城市化进程加速,早期地铁建设密度低且配套不足。电动车保有量爆发式增长后,新建地铁口缺乏前置停车区规划,老旧区域改造空间严重受限,导致高峰出行时段电动车停放空间缺口集中显现。

《深圳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试行)》已于2024年8月1日到期,新规定尚未正式出台,导致当前执法陷入法律真空。实际执法中,不同执法主体存在职责交叉,联合执法机制难以有效落实。

此外,当前部分地铁口仍以人工劝导和有限处罚为主,在早晚高峰等车辆瞬时激增时段,现有方式难以满足实际管控需求。有街道志愿者向记者表示,部分车主“不愿多走几步,选择就近违规停放”。此外,各站点观察到的头盔佩戴率较低,表明安全出行意识尚未转化为实际行为习惯。

破题

扩容停车空间、科技强化监管、创新管理模式

作为深圳电动车综合治理的重点攻坚区域,龙华区因保有量超80万辆、接驳地铁需求集中,长期面临“电动车围城”乱象的治理困局。在全市统筹推进的治理框架下,该区通过扩容停车空间、科技强化监管、创新管理模式多措并举探索治理新路径。但长远来看,治理成效若要持续巩固,仍需依托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体系,构建全域联动的快速响应机制。

因地制宜,优化电动车停放

随着电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停车位紧张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困扰市民出行的顽疾。对此,龙华区通过“精细化改造”及“疏导结合”措施,优化辖区内停车资源配置。

例如,龙华街道对27处路段实施精细化改造,累计新增非机动车停放面积2900平方米,提供非机动车位2000余个,提升区域停车承载能力;同时,为解决寻车难题,推出“扫码寻车”小程序,对乱停放的非机动车进行“异地移管”,提高停车位利用效率。

此外,采取“疏导结合”策略,分层次推进停车治理工作。例如,大浪街道首先摸排违停情况,清理1400余辆长期挤占公共资源的“僵尸车”,释放宝贵停车空间。同时,在增量扩容方面,该街道通过改造闲置角落、优化绿地布局等方式新增停车位1000余个。尤其是针对人流密集的阳台山东站,巧妙利用桥下空间增设1.5万个停车位,极大缓解该地铁站停车压力。另外,推行“停车过夜申报”制度,满足职住分离居民过夜停车需求。

科技赋能,织密电动车监管网络

在电动车保有量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龙华区探索科技赋能监管新模式,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数字治理”AI支撑平台,实现电动车全链条管控。以大浪街道为例,其辖区内62所学校周边统一部署智能监测,半年时间内,家长头盔佩戴率由60%提升至90%以上,大幅提升学生出行安全系数。同时,龙华区依托视频智能分析,创新建立“一车一档”制,通过对电动车车牌和骑行人员抓拍建立相应档案,按照骑行人、车牌号和企业三方面数据进行归档,精准锁定高频违法人员及车辆,为执法提供科学依据。

为进一步完善电动车监管网络,民治街道在辖区内部分重点路口安装RFID智能抓拍取证设备,通过非现场执法抓拍电动车违法行为,强化现场警示作用。龙华区平安建设中心则打造了“浪小安挪车e站”小程序,巡查员或热心市民只要发现违停现象,手机拍个照、扫下车架号,后台立刻派单处理。“就像点外卖一样方便。”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下单”流程,从发现违停到处理完毕,全程数据“跑腿”,不仅效率翻倍,还能精准掌握违停信息。

“柔性执法+教育引导”双管齐下

在电动车综合治理过程中,有关部门针对传统单一执法方式效果有限的问题,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方式。

针对电动车违停问题,实行“阶梯式递进”柔性执法。以大浪街道为例,首次违停车辆经“挪移+寻车指引”后,车主需扫码登记,接受文明出行教育并签署承诺书方可取车;若发生二次违停,车主需参与交通秩序维护体验。该模式实施后,辖区每日违停车辆从1200辆锐减至80辆,推动市民从“不敢违停”到“不愿违停”,最终形成“自觉有序停放”的良好习惯。

多方协同,构建快速响应机制

数据显示,龙华区电动车保有量已超80万辆,要实现电动车长效治理,需构建多部门协同治理体系,形成快速响应机制。

具体而言,面向市监督部门业务需求,打造合格车辆销售与人、车、电池合体登记两大环节,实现车、电池扫码入库、扫码销售,将车辆、电池、所有人三方信息集成关联绑定;面向交通警察路面管理需求,实现电动自行车非现场执法和辅助决策管理,加大路面执法力度,督促外卖平台、快递服务企业等重点行业落实安全责任,有效减少交通违法行为;面向应急管理局和社区街道办的管理需求,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管控试点,包括源头治理、宣导教育、出入管理和违规停放研判分析。

为防止电动车乱象回潮,还需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信息共享-快速响应-联合执法”的闭环工作机制。以龙华街道为例,通过建立电动车巡查微信群,实现违停车辆实时上报,交安站及属地社区秒接单,从接单到处置形成高效工作链条。自3月份以来,已累计整治乱停放非机动车1.2万余辆,辖区交通秩序显著改善。

记者手记

破解“电动车围城”困局考验城市管理智慧

作为深圳的重要城区之一,龙华区在电动车治理方面的创新实践,正为这座实际管理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型城市探索了可行路径。破解“电动车围城”困局,既考验着城市管理的智慧,更检验着全民共治的成效。面对这一挑战,深圳有关部门不仅要持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每一位市民的文明骑行、有序停放,同样是城市治理不可或缺的拼图。现阶段,深圳正通过智慧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优化停放空间建设等措施加快推进电动车规范化治理,这一进程的每一步探索与突破都值得期待。

南都调研 总第672期

采写/摄影:南都·奥一新闻记者 任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