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时代变了,新闻变了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5:45:00    

新华社首位领衔记者张严平新书《时代面孔》近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集纳了她记者生涯的经典作品、采访手记和成长心路。

张严平用典型人物描摹了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有“嗒嗒嗒”的马蹄声和佝偻的乡邮员、有“一二一”的口令声和不归的将军、有“山沟沟”里的村支书和淳朴的乡亲们、有“斗死神”的书作家和永远的向日葵……

透过这些人物,读者感受到可触摸的卓越和跨时空的情感共振。在中国记协微信编辑部,当成长于新媒体时代的我们沉浸于作品带来的感动,想用短视频策划展现“新闻理想和新闻气质”时,回望身后,却突然发现一双温暖、兴奋又炽热的眼睛——是张严平。说起这些作品她津津乐道,脸上好不幸福:“好的内容被人看见、喜欢、传播,是他人体会不了的快乐”……

张严平在书中反复讲:“理解、理解、再理解”,此刻我们对她的理解不及她理解采访对象的万分之一,却已然碰触到她的感动,感受到一位新华社老记者对新闻职业的敬意与坚守。

读张严平的作品,让我们深思:时代变迁,新闻这行变了,还有很多不变。

对新闻理想的坚守不变。

“什么是新华社的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这就是。”

在书中,张严平说:那些从延安清凉山上,从新四军、八路军的队伍里,从解放战场、朝鲜战场上,从三年自然灾害、北大荒的牛棚中,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改革开放的艰难而伟大的突进中,在我们国家的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新华社前辈们一路风雨兼程,勇往直前。他们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代又一代新华人胸膛中燃烧的那一团炽热的火焰——为党瞭望,为国分忧,为人民说话,为历史见证。这是党的人民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是他们坚定不移的新闻理想。

在记者心路《把心化为一颗火种》中,她写道:“通过笔下的人物传递到更多人的心灵中,让我们的世界迸发出越来越多、越来越灿烂美好的光亮!”

时代变了,新闻理想依然闪烁着质朴的光芒,宛若一盏明灯,指明前行方向,让人热血沸腾。

对新闻业务的钻研不变。

“采访,采访,再采访”“理解,理解,再理解”。

在《写给英雄母亲的信》采制过程中,张严平从多方了解秦皇岛市公安巡警防暴大队队长田川的英雄事迹,却找不到区别于同类型报道的感动。按照惯例,彼时她所获得的材料,已经足够写成一篇还不错的通讯。可她对自己说:不!在专心、耐心、细心地突破中,张严平终于在与英雄母亲的对话中找到了滚烫的关于爱的力量,写出感人至深的文字。她告诉我们:“记者要写好一个人物,仅仅采访到几个事例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这个人物活起来,有灵魂,有血肉,就必须去寻觅那些让你心热的、让你流泪的、让你爱的、让你不写出来就心里难受的感动。”

张严平对业务的专注也体现在对新闻作品的“打磨”中。在有关编辑的指导合作下,张严平多次思考标题、小标题等修改的价值,不断磨砺“笔杆子”,练好“基本功”。在采访手记《如何有一个好标题》中,张严平说,她向来把标题看得很重,标题就是一篇稿子的眼睛。“我一般是要先把这个印象素描画出来之后为整篇稿子奠定一个基调,有时标题想不出来,一天稿子都开不了头,晚上做梦都在想标题。”

时代变了,新闻业务依然是记者立身之本,宛若我们吃饭的粮米,深入采访、去粗取精、严格打磨,才能留下“代表作”。

对优良传统的发扬不变。

“大编辑,小记者”“勿忘人民”……

在汶川地震报道任务中,张严平回顾自己如何在一次次稿件被编辑们推翻重写中得到锤炼。在“记者心路”《大编辑》中,她说,一篇报道的成果,不是记者一个人的功劳,它离不开背后若干好编辑的付出。“30年的记者生涯,我完全是在‘大编辑’们的引领培养下成长进步起来的。”正因为有了编辑们如同园丁和雕塑家一般的打磨,她才在新闻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写越深。记者要敏锐地捕捉新闻线索,也要虚心接受编辑的建议与指导,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次报道,这是记者应有的职业素养与追求。

在《新华社哺育了我》中,张严平说,在与前辈们的耳濡目染中,她慢慢体会到一种与文字的技巧完全无关的东西,它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结,一种对人民深厚的热爱。“正如穆青同志一而再,再而三地为我们新华社提出的那穿越历史、如黄钟大吕般的四个大字——‘勿忘人民’……那是根与泥土的感情,相依相生;那是五指连心的感情,幸福着你的幸福,痛苦着你的痛苦;那是一个记者的初心与责任,信念与本色。”

时代变了,“大编辑、小记者”“勿忘人民”……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不能丢,要发扬。

这本书,让我们更加深切地理解了四句话——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

在讲述采访焦裕禄精神的过程中,张严平说耳边总是回响起的那句老领导、老编辑的叮嘱:“写这篇稿子,要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呼唤的是什么?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理想和信念。丢掉了这些,我们就会面临亡党亡国的危险。”在这片焦裕禄精神发源的热土上,她走访田间地头、对话基层干部、倾听百姓心声。这篇《穿越时空的呼唤》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精神坐标。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张严平喜欢将镜头对准普通人,找寻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社区医生王争艳,到找水英雄申玉光、守窟人热合曼,她说:“我在职业生涯中感觉到心灵的高尚与美好,我希望这种美好的高尚的东西能传播得更远。”当新闻工作者既能把握时代脉搏,又能俯身倾听大地心跳,那些承载着民族精神的凡人微光,终将汇聚成照亮时代的精神火炬,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

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

为了写出更有生命力的报道,张严平总是反复问自己“为什么”。在采访手记《走进他的心灵世界》里,她从几次修改的经历讲述人物报道的撰写,需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在《寻觅“感动”》里她说,要寻找、看见真正的感动。把人物看得真切了,才能把报道写到人们心里。“坚持最朴素最有味道的文字,不要花里胡哨的东西,永远不要卖弄什么。永远把自己隐藏在里面,运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一个真正体味到的东西。”业务精湛需要技巧、需要锤炼、需要学习,更需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闻志向。

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张严平在书中写道:“记者永远要记住,我走哪里,人家之所以对我好,有一定地位,无非是记者的这个‘招牌’,所以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千万不能膨胀,不能飘飘然。这是我不断告诫自己的。永远脚踏实地,俯身朝下,这是你的责任所在。”“永远不要摆着一个记者的架子去和人家相处,要以心换心,平等相待。”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作风最终体现在:当热点消退后,你的报道是否仍在推动改变;当流量退潮时,你的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检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