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创新赋能转型升级 擘画工业发展新图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4:22:00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站在这一承前启后的重要时点,榆林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能化产业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榆林将在做强工业经济上加力提效,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对此,两会期间,与会代表、委员围绕镁合金、氢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各抒己见,积极建言献策。
作为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和西北低空经济发展高地,榆林已形成以无人机物流为核心、多场景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格局。同时,依托年产能70万吨的镁产业优势,以及在镁合金材料加工技术和航空航天应用方面的突破,为镁合金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深度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市人大代表赵子龙建议,要充分发挥榆林“低空经济+镁产业”的叠加优势,建立产学研平台,突破无人机“卡脖子”技术;通过打造示范应用场景,建设“镁合金—无人机”协同创新基地和轻量化生态区,推动镁企与无人机制造商合作,为榆林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榆林加速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新引擎。(资料照片)
市人大代表张凌云认为,在国家能源结构逐步向低碳、绿色方向转型的大背景下,氢能无疑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他建议,榆林应依托煤化工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氢能产业,在锦界工业园区和柠条塔工业园区建设万吨级绿氢制备基地,通过煤化工工艺生产和提取绿色氢气,推动煤基清洁能源的转型升级,并配套建设高压气态储氢示范项目,为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提供技术保障。张凌云认为,氢气不仅可以作为清洁燃料应用于工业、交通等领域,还能够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结合,实现能源的高效储存和利用。他建议,榆林应通过全产业链的构建,打造“制—储—运—加—用”的氢能生态系统。
作为工业经济的重要一环,榆林装备制造业虽背靠庞大的能化装备需求市场,但本地供给能力薄弱。“强化装备制造业,既是延伸能化产业链的关键,更是培育新增长极的突破口。”市政协委员胡朝星建议,应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由龙头企业牵头技术攻关,中小企业专注关键零部件突破,政府建立产业链“链长制”,统筹资源破解堵点。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市政协委员白雪颉建议,要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引进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千名企业家、培训万名技工,通过安家补贴、项目资助等政策吸引人才扎根。胡朝星建议,要创新引才模式,通过构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双重机制、“周末工程师”、产学研合作等模式,让人才“候鸟式”助力榆林转型发展。
从镁合金跨界应用到氢能全产业链布局,从装备制造协同创新到人才引育机制突破,代表委员的建言始终紧扣“创新驱动”与“结构优化”两大主线。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榆林正通过精准施策打破路径依赖,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新路径。
来源:榆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