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小众非遗焕新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0:10:00    

殷屋村村民将武术、舞蹈与祭祀祈福有机融合,形成了当地特有的艺术形式与民俗文化——“舞鹰雄”。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吴东俊 摄

海产晒制技艺被列入县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吴东俊 摄

遂溪鱼干备受市场青睐。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吴东俊 摄

甘蔗熏腊肉制作技艺生产的腊肉色泽金黄诱人。

郭龙碧 摄

独具特色的遂溪海味腐乳,融入当地特有的鱼露、虾酱、蟛蜞汁发酵而成。

遂溪县文化馆供图

沙古红菜头。遂溪县文化馆供图

遂溪木偶戏。遂溪县文化馆供图

海味腐乳经由传统手工制作。遂溪县文化馆供图

工作人员在为广藿香除虫。遂溪县文化馆供图

产生于民间,繁荣于民间,非遗与当地的社会、人文、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遂溪人杰地灵,狮舞(广东醒狮)、北坡游鱼、彩扎(遂溪狮头)、遂溪制糖技艺等非遗远近闻名,但这里的精彩远不止于此。在遂溪22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中,不少小众项目相伴在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习焉不察。现在,它们也开始寻求突围方式,为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这些隐匿在渔村巷陌、田间地头的“非遗珍珠”逐渐泛出光亮。

沃土孕绝技

民俗文化多彩多姿

殷屋村的“舞鹰雄”起源于清朝末期,为了防御外敌、驱邪除恶、迎祥纳福,村民将武术、舞蹈与祭祀祈福有机融合,形成了殷屋村特有的艺术形式与民俗文化——“舞鹰雄”。

近年来,遂溪县殷屋村“舞鹰雄”不断创新,已然展现出“高、难、险、灵”的特点,目前,殷屋村“舞鹰雄”已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木偶戏也叫白戏,俗称“公仔戏”,最早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逢节庆、年例、神诞或有的人家办喜事,便请演木偶戏,在指定的地方搭起戏棚进行表演。神诞庙会上,三尺戏台演绎人间百态。

遂溪木偶戏是融表演艺术、戏剧艺术、雕刻艺术为一体的民间传统综合艺术,以杖头木偶戏为主,念白配唱用当地方言,以粤剧、黎戏为主。老艺人通过具有本地特色的杖头木偶操纵技艺、具有地方色彩的方言演唱和独特的木偶制作技巧,演绎中国历史故事、地方民间传说及现代戏。

烟火生万象

“舌尖上的非遗”承古味

在遂溪,有不少非遗美食,令人回味无穷。

靠海吃海。遂溪盛产各种海鲜,人们在生活中逐渐练就一手晾晒技艺。去年,海产干货晒制技艺被列入遂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韩如兰,从8岁开始,就跟着母亲一起学习腌制技艺。接过家族的棒,韩如兰在2015年创立“咸鱼妹”品牌,在周边村庄招聘工人,并定时开展电商基础知识等技能培训,助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遂溪海味腐乳制作技艺工序较为复杂、制作考究,有做坯、酿酱、养菌、发酵、炮制等5项工艺流程17道制作工序。其制作技艺传统而独特,以本地特色海味为主要原料,是一项富有海洋地域特色的食品。

据了解,海味腐乳在制作过程中融入当地特有的鱼露、虾酱、蟛蜞汁发酵。在当地,江洪鱼露颇受青睐,也称之为“鱼鮔”,其历史悠久。黑色陶坛边封着黄泥,开封时一股独特的香气四溢,催出蠢蠢欲动的食欲。

谚有云:“菜头仔送粥,山珍海味也不换。”“沙古菜头仔制作技艺”是湛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沙古萝卜干成为农民家家户户必备的一道美食,腌制工艺虽然烦琐,但是普及率非常高,村民都能掌握。

在遂溪,还有各种腊味令人垂涎。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甘蔗熏腊肉制作技艺、岭北烧腊制作技艺经过多重工序制造的腊味,一口油润,一口清香,让人回味无穷。

中草药加工

草木皆药的智慧传承

遂溪县生态环境优良,南药种植历史悠久,药用植物品种丰富,也诞生不少加工和炮制的非遗技艺。

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藿香炮制技艺”发展源远流长。在遂溪地区,经过叶氏家族数代人的传承与创新。古法炮制大致分为采收、晾晒、发酵(俗称“发汗”)、晾晒、全干几个步骤,这一过程既去除药材中的水分,又促进有效成分的转化,保证了药材的品质与药效。

在遂溪,传统香艾制品加工技艺历史悠久。出身医药世家的陈胜利是遂溪传统香艾制品加工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曾跟随陈光赞、陈海梅两位师傅学习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香艾制作工艺。

“遂溪传统香艾制品加工分为传统艾绒、艾香、艾条等制作技艺。”陈胜利介绍,传统香艾制品加工技艺有艾绒、艾香、艾条等,共有采摘、晾晒、成絮等7个步骤12道程序;艾油萃取有碎艾、浸泡、蒸煮等6道工序;艾茶按传统采摘头茬香艾芽头,经晾青、炒制、揉捻等9道工艺制作而成,在保留其药用价值的同时去除苦味,艾茶泡饮时保留独特的艾叶清香。

南方日报记者 傅晓冰

通讯员 王佳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