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的意义是什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8 10:18:05
同学们刚刚进入大学校门,你们有没有问过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是大学?这个你们即将在这里生活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地方,对于你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实际上,从起源来看,东西方的大学是不一样的,尽管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是从西方引进的。西方的大学,无论是欧洲的还是美国的,和宗教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但中国的大学则显著不同,除了历史上少数的教会大学之外,中国的大学诞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民族危难之际;20 世纪 30 年代外敌入侵,北大、清华、南开颠沛流离,在战火中组建西南联大,谱写了中国大学史上悲壮辉煌的绝唱;60 年代,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为代表的西迁高校,用一代代师生的搬迁史、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铸就了“西迁精神”的丰碑。一百多年来,除了大学的内在基因之外,中国大学与生俱来带有救亡色彩,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也就是说,大学对于同学们而言,不仅仅意味着个人事务,更重要的是,大学承担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是要救国强国的。特别是今天,面对极度复杂的国际环境,认识到这一点尤其重要。同学们,在中国上大学,一定要把自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绝不是空话,而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基因。
你需要从大学获得什么

那么,人为什么要上大学呢?你们来到大学又想要获得什么?
我想起了三十年前,我只身一人扛着行李来到京城上大学,内心忐忑不安,但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那时候,我并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只想毕业后能有一个好工作。是的,大学会带给你一份好工作;从一般意义上说,越是好大学,会带给你更高的收入。知乎上有很多相关的话题和讨论。
除此之外,我认为,大学对人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一所大学塑造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气质格局、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概括说来,上大学最重要的是要获得四个“识”:知识、见识、胆识和认识。
知识

第一个“识”是知识。这里所说的知识既不是你从知乎或者百度上搜索到的可以“涨知识”的内容,也不是你为了显示自己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而死记硬背下来的几百首古诗词,甚至不是你在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等课堂上和教材里学到的公式和定理。真正的知识,是普罗米修斯从奥林匹斯山上盗取的火,是他向人类传授的艺术、写作、数学、天文、建筑和医学,是今天我们称之为“通识教育”,从而使人类摆脱了愚昧和无知的那些无比珍贵的礼物。
见识

仅有知识是不够的,大学还将带给你第二个“识”:见识。
所谓见识首先在于深刻的洞察力。《史记》里记载,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楚国赎回了百里奚,和他谈了三天三夜,高兴极了。可百里奚说,我的朋友蹇叔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两次听了他的话都逃脱了危险,最后一次,我因为贪图富贵,没听他的话,结果就遭遇大难,差点连命都没了。你可以想象蹇叔知人识势的洞察力是多么惊人!除了洞察力,还要有判断力和感知力,而真正的见识就是洞察力、判断力和感知力的完美结合。
当年刘邦进入咸阳后,其他人都在忙着争夺财宝美女,只有萧何直奔丞相府,把秦朝所有的地图、书籍和档案资料搜集起来。找到这些资料,就能知道全国有多少人口,府库有多少资源、秦朝的财政情况如何、全国各地有哪些险要之地需要驻兵把守,等等。在争夺天下的人眼中,这是比金银财宝要重要的多的东西——这是见识。
王选先生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确立了汉字激光照排的研发目标,提出跳过国外的“二代机”、“三代机”,直接研发“四代机”,使中国告别了铅与火,走进了光与电——这是见识。
2012 年任正非就决定启动“鸿蒙计划”,他早就预见到了国外技术对我们“卡脖子”的那一天——这也是见识。
胆识

第三,光有知识和见识还不够,人还要有胆识。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女篮的一场比赛。去年年初,中国女篮正在海外比赛,为了争夺进军东京奥运会的资格而奋战,就在这个时候,新冠疫情在国内爆发了。在这种特殊时刻,赛前中国队心理教练黄菁和队员们说了这么一段话:
当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时,那叫勇敢;
当一个团队挺身而出时,那叫担当;
当一个国家身处逆境,呼唤一种精神时,
那就是使命,就是信念,就是一往无前!
什么是胆识?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面对危险时毫不畏惧,“虽千万人,吾往矣!“
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坚持到底;
面对压力诱惑时“至大至刚”,“不惑,不忧,不惧”。
归根到底,一个人的勇气来源于信念,事无不可对人言,相信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自然没有丝毫犹豫和忧惧。今天的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胆识”教育。

认识
最后,所有这些知识、见识和胆识加在一起,形成最后一个“识”:认识。首先是认识你自己,也就是你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创造体,来到这个世间的使命。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新世界之所以是新的,就是因为有新的人出现,从而形成新的创造。
其次是认识他人。人是社会性动物,只认识自身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认识他人,和他人发生联系。孔子说:“仁者,人也。”这个“仁”,指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和他人的联系之中,“仁”才能得以实现。实际上,这恰恰是现代教育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原因所在。
第三是认识世界。我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我在世界中的位置是什么?世界对于我的意义是什么?想清楚这些根本性的大问题,才能在我们脆弱而干涸的心中注入力量,帮助我们战胜人生途中的种种困厄和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