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的寓意和象征(从贴春联说起)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6 09:47:44
写春联,贴对联,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习俗,寓意着祝福、喜庆和吉祥,已经成为了中国春节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而宋·王安石的这首《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更是把春节期间的习俗和情景画龙点晴,描述的形象生动,朗朗上口,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记得在小的时候,贴对联是过春节众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上学前,父亲先要从小卖部里买回几张红纸,按需要张贴的门框数,如居住的正房家门、街门、东房、西房,院子里的猪圈、羊圈,甚至需要贴对联的地方,都按照一定尺寸裁剪好。一般裁剪时用一根线,将折叠好的纸张,把线伸进去,沿着印痕一边压住,一边拉动细线,一张带点儿细小毛刺的红纸就剪开了,这比用剪刀或按折痕硬撕要整齐的多。然后拿到大队里,请有专门写对联的人帮忙写好,再取回来张贴。

那时村里能写毛笔字的人很少,自己也是在过年前,去送对联纸的时候,看大人们在认真地写字。虽然桌子上各家送的对联纸堆积如山,但写毛笔字的老先生从来不急不慌,总是一笔一画认真地书写。在等待墨汁干透的这一段时间里,我则耐心地观摩村里秀才那饱蘸墨汁的笔,在红纸上轻重缓急地划过,闻着那散发出阵阵的墨香,感受到浓郁的乡村文化气息。轮到给自家写字时,也帮着大人在砚台上研墨。岁月人生,大家都沉浸在一种静谧而喜庆的环境中,让人的心情在此刻也变得怡然而舒畅。

后来看到网上那些个所谓书法大家的人,装腔作势、故弄玄虚、胡写乱画一通,也敢号称什么大师,简直就是神经不太正常,尤其是那种哗众取宠所谓的“书法家”,远不及乡村里研墨写字的一位普普通通的乡绅秀才。写字时真的是需要静下心来,安神静气,不急不躁,哪能那么胡来,这简直是对文化艺术的一种亵渎和不敬,绝对不应当有泛滥的市场。时势造化,真的是从小就喜欢乡土文化,喜欢乡间里那刻着中华博大精深又接地气的乡土乡亲,喜欢那虽然生活条件艰苦,却是一身傲骨,透露着坚毅与刚强性格的不屈气质。

从在学校上四年级开始,家里就不再请人写对联了。每年写对联的任务自然落在了笔者的身上。虽然说写的字体幼稚,但一笔一划,规规矩矩,认认真真,丝毫不敢大意。后来,上初中的时候写大字报就很锻炼人,在高中读书时出的墙报也算精彩。
高中毕业后,过年时,也上大队里给乡亲们帮忙写对联。村里街道墙壁上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一些标语口号也是按要求,用黑体、宋体等字体刷写出来。甚至村口一整面墙壁上硕大的村名,也是用大刷子书写。岁月沧桑,参军入伍多年后,回家探亲,仍然能够看到虽经风吹日晒雨淋,早已斑驳陈旧,但还醒目的“大吴村”三个大字。
即使多年没有写对联的习惯了,但退休回到家乡,还是喜欢自己写写对联,哪怕是贴在门上,觉得有的字还可以写的再好一些,因为毕竟是自己写的,也是一种由衷的快乐和开心。

据考证,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人们对美好的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和符号,也是过年的重要习俗。
关于春联的起源,有这么几种说法。
一种是春联起初称为“桃符”。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大概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了,不过还有待考证。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以后有钱人仍然用红绸红布写春联。穷人们买不起布,就以纸代布,写上字,作为春联。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另外一种传说,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成就帝业期间,因杀人无数,即位后,晚上常常做噩梦,身体也变得极差。李世民受不住折磨,召集众臣商议。后来丞相魏征就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于宫门两旁,身体才得以好转。时间久了,唐太宗怜惜两位将士的辛劳,于是命令宫廷画师将两人的形象绘制成画,悬挂在宫门两旁。

后来这件事传到民间,老百姓也把他们二人的画像一左一右贴到门上,说可以起到驱邪避魔的作用。于是就成了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这也是对联的雏形。再后来,道教逐渐发展起来,道士画桃符和用桃木做桃人,立在门的左右两边,用来驱鬼怪避邪魔。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春联的名称起源于明朝,由朱元璋提倡,并在除夕下旨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从而使得春联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明代之前,对联还仅局限于文人群体中,只是文人把酒言欢的工具。直到明朝时期,对联才在民间普及,这还源于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下令,文武百官除夕日张贴春联,百姓们纷纷效仿,贴春联正式成为除夕习俗之一。
明朝时,春联不再写到桃木上,而是书写于红纸上,红纸成本低且非常喜庆。文人学子们吸收了唐诗、宋词的创作精髓,也创作出了更多新颖的春联,其字数也不限于五言或七言,题材也进入百姓的生活之中。
到了清代,春联发展到繁荣乃至全盛时期。南怀瑾曾经说过,中国文化在文学方面有一个境界上的演化过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到了清代则是对联。

这些年一直在城市中生活,感觉年的味道也是越来越淡了。即使是贴对联这样体现春节最喜庆的事情,人们也都是当作了个形式。买个现成的对联,或是单位、银行、商场送的福字,拿回家里往门上一贴,虽然制作工艺精美,但千篇一律,缺少特色,远没有直接用毛笔书写的那么有神韵和大气。
有一年从青岛出差去淄博,无意中在街道上看到很多的对联都是用墨书写,字体规范、颇有大家风度,即使是沿街商店的招牌,也是字字珠玑,钢筋铁骨,很上档次。真的感觉到当地的文人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远比在一些城市街头看到个别商家招牌的文字功底要深厚的多。经上网一查,发现淄博市的临淄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是古代齐国的首都,为齐文化的发祥地、世界足球起源地,有“东方古罗马”之称。由此可见,淄博人杰地灵,文化厚重,名不虚传。

后来先后去过北京、天津、沈阳、长春、哈尔滨、西安、太原、大同、南京、武汉、长沙、上海、杭州、宁波、韶兴、无锡、重庆、成都、广州、厦门、深圳等城市,不要说你的城市建设的多辉煌,经济发展有多厉害,我们只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往往从一副过年张贴的春联中,就能分明感受到地域文化所带给人们的影响和魅力。
当然,春联的书写也有些基本的注意事项,比如,春联的书写一般不需要落款,只需讲究字体和整体的布局。首先字要端正、大方,字体应以正楷、行书、隶书为宜,篆书、行草和草书则不宜使用。春联在书写时左右布局要一致,字的疏密要得当,不要上联疏、下联密,写出后并排放一起对比一下,做到美观、匀称、醒目、舒服即可。古往今来,不管怎么说,对联的内容还是应当积极向上、喜庆和谐、期待美好,同时也还有祈求祥瑞,来年风调雨顺,全家平安健康的意义等,以此烘托出过年时节日浓厚的氛围。

实际上,每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就开始写春联了。在古代的时候,由于读书识字的人很少,往往在一个村子也没有几个读书人,而且毛笔字写的还要好。到了这几天,村里的一些读书人就会被人们奉为上宾,好酒好吃的供奉着,当然平时也十分受人尊重。到了年前这几天,集中为乡亲们写春联,这也就成了乡村比较重要的迎春活动之一。
以前还听说过,有的人家实在不会写字,就用碗蘸上墨汁,在裁剪好的对联上扣上几个印痕的,也图的是喜庆,但这也只是听人们这么传说,还真的没有见过。倒是有不识字的人把写给猪羊牛圈六畜兴旺之类的对联贴在家门上,引起了不少笑话的事。

贴春联是春节的主要风俗之一。 贴春联,一般在大年三十的下午人们就把春联贴好了。那时贴春联时,先要熬好白面浆糊。即用铁锅将水慢慢烧开,边放白面边均匀地搅拌,直到面糊又粘又稠时,这浆糊也就做好了。
在爆竹声中,人们喜笑颜开地打扫院子,把用大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到门框上或门心里。这对联红彤彤的,加上大红灯笼、五彩灯光或是皑皑白雪的映射,它美化了村野乡下,大街小巷,给人们带来了喜气,把春意点缀得分外浓厚。走在街上,看着家家红红的对联,也是让人喜上眉梢,充满了节日喜庆的氛围。

春联的张贴也要符合传统的规矩,必须竖贴。当面对大门时,上联要贴在右手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上下联不可贴反。春联的上下联可以从尾字的平仄声来区别,仄声的是上联,平声的是下联。春联习惯上必须有横批。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则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写,现今的阅读习惯则多是从左往右,两种写法均可。古时有身份地位的人家,最重视上下联的位置,贴不对,那就是贻笑大方,让人指点这家人没文化,那是很丢人的事。

当然,过去贴春联时,也还有一些与春联相关的传统习俗和说法,什么未成年人不能贴,因为对联是成双成对;还有门口上的对联不能有“春”字,有“春”就可能有怡红院的嫌疑;还比如“春”字不能贴在家里门口处;而大门口的福字是不能倒着贴的,倒贴是把福倒出去了。只有屋内的水缸、箱子、柜子、冰箱的福字可以倒贴,寓意着福到家中来。
这些讲究和说法虽然看似迷信或者是不科学,但是它们却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信仰和期盼。所以,在贴春联的时候,不妨尊重这些传统习俗和说法,让自己的心中充满祝福和美好的期盼。

老话说“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贴倒酉”,这里的“花花”就是指春联、年画、窗花;而这里的“倒酉”是指在器物上贴倒写的“酉”字,寓意着五谷丰登。因此,在我国民间普遍在腊月二十八、腊月二十九贴春联。
在贴春联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妨用心去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感受乡风民俗中蕴含着喜庆欢乐的味道,感受春节浓厚的氛围和富有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让自己的心中充满祥瑞和美好的祝愿,期待着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