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潮”起“涌”动泉城!济南市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06:23:00
新闻早报
爱济南早新闻7月10日
哈根达斯在全国逐步收缩门店,济南仅存两店在营,“冰淇淋贵族”要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党的二十大以来,济南市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创新打造“大河奔腾+泉水叮咚”双核赋能工程;以泉城书房等1200多处“文化客厅”串联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在“一年四季·泉在济南”城市IP统领下,“文化+”战略实现多领域齐头并进;构建起185万注册志愿者全域覆盖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借助新时代文明志愿实践站和云端联动开展各类主题宣讲活动;通过“美德信用积分”推选道德典范,推动市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升,精神面貌更加昂扬。
如今,这座活力迸发的历史文化名城正以新时代德善之光,为强省会建设注入“美德塑形、文明铸魂”的强劲动能。

为民惠民
精神文明建设的初心坐标
文明如水,润泽无声;惠民若泉,奔涌不息。
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征程中,济南始终将“为民惠民”的初心镌刻于城市基因。
“天下泉城”的汩汩清流滋养着千万市民的精神家园,兼具千年文脉与现代气象的济南,通过“小巷总理”问需于民、“泉城义工”解忧纾困的基层治理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的民生实事;依托“泉城商量”平台将民主协商嵌入街巷肌理,在“圆桌会议”上破解群众身边难事、经济社会发展大事。
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立场,将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核心标尺,“精神文明建设”就从来都不是宏大抽象的命题。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邻里协商,趵突泉畔“泉水大碗茶”的暖心传递,城市口袋公园的鸟语花香……泉城济南的精神文明建设范式,为新时代中国城市文明“进化论”写下了鲜活注脚。
聚焦民生痛点——以“12小时认领、24小时整改”机制解决路不平、灯不亮等关键小事;新建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家庭养老床位、规范提升老年助餐站点,打造10分钟社区生活圈,辐射老旧小区居民。
守护城市温度——环卫工休息站里的一份清凉、为高考启动的“静音模式”、极端天气下的逆行守护、“西瓜地图”十年如一日平衡瓜农生计与市容秩序,这些场景处处彰显人文关怀;
激活自然禀赋——实施“显山露水”工程,26处山体公园融入城市肌理,“推窗见绿”从梦想照进现实;重点泉群持续喷涌21年,“听得见泉水叮咚,看得见一城山色”成为济南的金名片。
从“为民创建”到“城为民享”,济南将精神文明建设过程转化为解决急难愁盼、传递城市温情的生动实践。
德法兼治
文明培育的济南路径
德耀泉城,润物无声;法安天下,良治固基。
齐鲁大地“隆礼重法”,而济南将“善治”解码为“德法共治”,走出了一条礼序乾坤、律定经纬的文明培育新路径。
《济南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扶危助困、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固化为法律规范;依托“美德信用积分”创新社会治理,让德行善举可量化、能增值;《济南市矛盾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条例》正式出台,以“和为贵”理念重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黄河岸边的普法宣传阵地与趵突泉畔的道德讲堂交相辉映,“法治文化广场”与“公益市集”地图同频共振,“德法兼治”已从典籍中的治理哲学蝶变为新时代文明培育的生动图景,为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德法互济、刚柔并蓄”的济南方案。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济南精神文明建设战线以价值引领铸魂、法治保障固本,推动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社会氛围。
榜样引领风尚——选树全国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让一批事迹突出、社会认可的先进模范为人们所熟识;打造“泉城发布厅”“爱涌泉城”“济南好人榜”等品牌,让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人奋力前行;全媒体矩阵报道“功勋义工”李爱萍、36年赡养孤寡老人的房泽秋、600位“热血”市民为孕妇“奔跑献血”等事迹,引发全城共鸣。
法治涵养文明——出台《济南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让文明的行为规范“有法可依”,引导市民“有法必依”;创新“人脸识别+信用惩戒”交通治理模式,路口礼让率大幅提升,实现“罚单减少、秩序更好”。
深耕美德信用——推行美德积分“五进”工程,将诚信守约融入社区治理、市场经营,助力“知信、用信、守信”社会氛围的形成。
德治文教潜移默化,法治规则立梁架柱,“软引导”与“硬约束”协同发力,塑造城市文明之魂。
全民共建
文明实践的生动图景
城市文明之林的欣欣向荣,始于深植治理土壤的根系生长。
文明实践在光合作用般静默生长却澎湃不息的演进中,重构着市民与城市的共生逻辑:市民化作传递文明养分的“有机细胞”,实践载体构建催生新风的“叶绿体机制”,顶层设计的系统性架构与基层活力的有机生长,最终在千万双手的托举中,构成城市文明进阶的生命系统。
济南精神文明建设史上,每个微小单元都是助推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槐荫区裕园社区,废弃的自行车棚褪去斑驳锈迹,在居民集体创意中变身为“共享客厅”;退休教师带领“故事妈妈”志愿队,依托家庭图书馆温情开讲;退役老兵开辟“解忧杂货铺”,用手艺架起邻里互助的桥梁;社区“爱心大集”通过闲置互换、义卖义诊等形式,搭建邻里互助平台。
这种社区空间的活化再生,恰是全民共建的缩影——起步区“星火聚力”微心愿活动搭建起的爱心平台,为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找到了“出口”;市民自主发起垃圾分类“跳蚤市集”、护河“萤火志愿队”、广场舞静音计划等创意实践,汇聚成为城市文明的点点星河。
社区文化阵地持续优化、文化服务场景不断拓展、文化工作队伍日益壮大,一批彰显美德、迎合需求、展现泉城特色的主题文化社区成了激活城市文脉赋能社区治理的创新载体。
文明实践为城市赋能的同时,也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了新动力。
章丘区组建“文明实践大篷车”“方桌会”,让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让文明浸润成为街头巷尾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平阴县孔庄村坚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30年,通过村民自评互评、动态调整机制激发自治活力,全村741户以星为镜争荣誉,将十星品牌锻造成精神丰碑,文明星火渐成燎原之势;莱芜区大下河村创新“积分制+家政档案”机制治理乡风,建立村规民约细化家庭美德、红白俭办等标准,以季度考评联动惠民福利,以立体化移风易俗体系探索乡村善治样本。
百花洲夜间的千盏灯火,唤醒“书院泉韵”文化基因,让非遗手作“破圈”成为新潮流;“爱心集市”的公益生态,以全民化、可持续的互助模式,实现供需耦合的精准触达;海右古亭的青年新语,展现着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新时代文明实践实现了“青蓝相接”。
当红色地标变身“行走的党课”实景课堂,市民巡访团用脚步丈量济南战役纪念馆、解放阁等红色地标时,“共建”已超越治理层面,升华为城市精神的接续传承。
在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大创建”格局,让市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
平台赋能参与——推进“一城大爱暖泉城”品牌,文明单位结对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移风易俗十抓十送”,在文化传承性、治理系统性、价值引导性上持续发力,全面推进文明乡风建设;
居民创新自治——大明湖街道创新“时间银行”服务模式,联合高校社团、退役军人士兵服务站、社区访视队伍等,为居民提供临时照料服务;十六里河街道设置“文化志愿服务明星”排行榜,以“积分换阵地”“积分换服务”的模式,鼓励居民参与活动。
文化浸润人心——打造“书香泉城”品牌,超过60处泉城书房、全民阅读节辐射百万市民;依托黄河文化、泉水文化推出“二安诗词”“曲山艺海”等IP,超然楼“仪式感点灯”、夏雨荷“一眼万年”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
当全民参与融入日常,文明之林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久久为功
城市文明的进阶之路
长河奔流,不舍昼夜;清泉浸润,未有穷期。
清晨,千佛山的晨钟唤醒“山水泉城”文化廊道,3D打印的“老城记忆砖”与AR导览系统悄然嵌入曲水亭街的青石板路;历史街区的活化工程让72名泉边的老建筑重获新生,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微型美术馆”和“非遗工坊”。
济南以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与强省会建设的双坐标下,将城市文明建设从“景观塑造”升维为“基因重构”,用一场接续不断的文明传递,书写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城市治理哲学。
站在数字大潮澎湃而来新的历史起点,济南坚持守正创新、向“数”图强,用“智慧密码”解锁文明新做法。城市大脑指挥中心实现一屏掌控,30万条市民建议直达云端,绿波带让红绿灯“会思考”;市图书馆创新阅读方式方法,开辟“元宇宙文学互动体验空间”,为读者打造可互动闯关的数字化阅读形式。全面开启了以数字化、智慧化手段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键”模式。
从趵突泉畔“市民园长”制度破解公园治理顽疾,到历城区“民生微实事创投大赛”项目落地;从“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区”修复生态廊道,到天桥区建成“嵌入式社区服务综合体”……济南的文明进阶之路始终贯穿着两个维度——既要让“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荣誉转化为市民触手可及的获得感,更要以“文明+科技”“文明+生态”的创新基因破解城市治理方程。
轨道交通3号线开通前夕,市民通过“泉城议事厅”参与“轨道文明公约”大讨论,广泛吸纳市民建议的同时邀请大家共享轨道上的美好;而在泉水直饮点设置方案征集中,市民用近5万条建议促成了“既保泉脉又惠民生”的最优解。
城市的治理者深谙,全民共建的要义在于实现主体性觉醒与制度性保障的双向奔赴。
制度保障长效——实施《文明城市建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立“路长制”“网格化五定管理”等制度,网格员全面覆盖基层治理,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全网联动”。
智慧赋能治理——打造“智慧泉城创城指挥中心”,整合城管、交通等八大系统数据,实时监测环境秩序;开发“文明橙”平台,实现“问题发现-处置-反馈”10分钟闭环。
城乡融合共进——开展新风尚培育行动,开发移风易俗管理平台,商河县试点“文明婚礼积分制”,节省婚嫁开支超千万;钢城区实现建筑垃圾城乡循环利用率达九成以上。
从“拆违拆临1亿平方米”到“千园之城”蝶变,从“治霾攻坚”到“蓝天常驻”,济南以钉钉子精神和不断创新推动文明“拔节生长”。
泉城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部全程“为民初心”与“城市进化”交织的壮阔史诗,也是一曲全城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的新乐章。
济南的好,在于高楼大厦间听得见泉水叮咚,更在于车水马龙中看得见人性温暖。当道德星光点亮街巷,当法治清泉润泽人心,当千万市民携手同行,千年古城以“山泉湖河城”为纸、以文明实践为笔,书写物质与精神共荣的强省会新篇章。(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