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58年十余万封侨批!泉州最后的代书先生变身社交“博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0:03:00    

“泉州最后一位侨批先生”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火了!视频的主角姜明典,五十八载伏案书写侨批十余万封,串联起华侨与故土的思念。如今,他带着泛黄的信纸与字典入驻社交平台,一周吸粉超4万。从街头代书到云端“博主”,变的是媒介,不变的是笔尖流淌的血脉深情。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许奕梅 赖小玲 黄雅珊 蔡紫旻 颜鹏 王耿华 赵伟 文/图

姜明典和他的代书小摊

墨水瓶撞上流量池 代书老姜“云上”开张

在“小红书”社交平台,“代书老姜”才开张不到一周,粉丝数就涨到4万多,获得21.2万点赞。这位自带流量的“老姜”,就是76岁的姜明典。

“我是帮人写信的。不同的是,我写的是侨批。‘批’在闽南语中是‘信件’的意思。”姜明典的第一条发帖介绍的是自己从事了58年的代书故事。

4月24日上午9时许,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石狮人民路联谊商厦的停车场入口旁,姜明典的代书小摊照常摆在这里。一张陈旧的小木桌上挂着“代写侨批”的牌子。桌角一侧,叠着一沓写过的书信底稿,几本汉英词典已泛黄脱页,但姜明典视如珍宝。

“1967年,我开始和父亲一起代写侨批,我们一人一张桌子挨着坐。”姜明典说,父亲姜意涛曾当过小学校长,1958年开始在石狮写侨批。20世纪60年代,姜明典初中毕业,虽成绩优异,但因家庭问题被迫中断学业。在他感到前途渺茫时,母亲告诉他:“一枝草一点露,不管怎么样总会有出路的。”就这样,18岁的姜明典决定子承父业代写侨批。

“代书老姜”在社交平台上讲侨批的故事

“每次下乡,侨眷们都等着我、盼着我来。我搬到人民路后还是会排队来找我代写。”姜明典说。泉州是著名侨乡,客居南洋的“番客”留守在家乡的妻子叫“番客婶”。代写书信的头几年,姜明典骑着自行车,背着背包走村入户为“番客婶”写信、读信,最远去到晋江龙湖、英林等地。每个村要一个月才能轮走一次,许多人“望穿秋水”等他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姜明典的代写摊生意依旧红火。他的客户文化程度大多不高,思念远隔重洋的侨亲却不懂如何表达。姜明典在倾听他们的故事后,总能提笔一气呵成地将思亲之情跃然纸上。58年里,他代书十余万封侨批,串起华侨和侨眷的一份份亲情。

网友牵线寻故人 世纪家书唤醒集体记忆

“听了姜爷爷讲述的侨批故事深受感动,想让他讲给更多人听。”自媒体博主陈勇波(网名“波仔”)说,去年12月他第一次与姜明典相识,多次接触后了解到,半个多世纪里,姜明典代书的侨批里珍藏着许多动人的故事。3月12日,陈勇波把姜明典的故事制作成视频,发布在“小红书”上,“泉州最后一位侨批先生”引发众多网友共鸣。截至昨晚,该视频热度持续攀升,收获42万+阅读量、3.1万点赞、超800条评论及6800次收藏。评论区俨然成为侨批文化的交流热土,网友们围绕姜明典和“代书人”职业掀起热烈讨论。

一周前,姜明典在陈勇波的帮助下,开设了自己的“小红书”账号,老先生通过社交平台诉说侨批的故事,引发众多网友围观。

姜明典为客户代写的书信

陈勇波帮姜明典更新账号内容时发现,在分享85岁蔡天助老伯和他母亲的侨批故事评论区里,有网友提到蔡老伯是他们隔壁村的。

姜明典曾和陈勇波提起过,蔡天助母亲之前在新加坡,蔡天助3岁后,这对母子就分隔两地了。20世纪70年代,姜明典常帮蔡天助写家书给母亲寄托思念,其母也会不定期给蔡天助随信寄来钱物贴补家用。直到1992年蔡天助母亲去世后,姜明典与蔡天助就没再见过面。姜明典的言语间满是惋惜。

陈勇波决心帮忙寻找蔡天助。时隔33年,今年3月20日,在陈勇波和网友的助力下,两位老人终于重逢。“天助啊,你还记得我吗?”“记得,你是典阿!”他们用闽南语打招呼,仿佛回到了初次见面的时光。

蔡天助拿出珍藏的信件——当年姜明典代笔的家书,以及母亲的回信。姜明典像33年前那样,再次为蔡天助诵读信件。读到一半,蔡天助潸然泪下,仿佛还是当年那个隔着海洋思念母亲的儿子……陈勇波说,那一刻起,他懂得了侨批的意义,也更懂姜明典58年坚守的分量。

姜明典为客户代写的书信

写给自己的“侨批” 笔墨春秋里的坚守宣言

“This is a birth certificate……”记者在姜明典的代书摊位上看到一封英文信,这是他帮一位八旬老客户代翻译的出生证明,要寄往菲律宾给女儿。一份英文证明,姜明典2分钟就写好了,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念起英文来朗朗上口。

侨批是跨时空连接华侨和侨眷的情感载体,一辈子与侨批打交道,姜明典更是被不少华侨的家国情怀所触动,这也让他觉得自己的代写工作意义非凡。如今通信发达,侨批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只要有人需要,他会帮老客户代写,不管是书信,还是墓志铭、遗嘱等。

姜明典为客户代写的书信

一辈子替他人代书,陈勇波提议让姜明典为自己写封信。“恪守本分,忠孝仁义,知足常乐,永志不变……”他伏在案前,第一次将笔锋转向自己。百余字里,五十八载代书生涯化作笔尖顿挫,将南洋潮声、游子离愁与半生坚守悉数压进信纸的皱褶里。写完最后一个字,他取出信封,在收件人栏郑重写下“姜明典”三字——如同过往十万次那般,只是这次,邮路的两端都站着同一位白发先生。

“很高兴网友喜欢我讲的侨批故事,只要有需要,我会一直写下去。”姜明典每天早上5点起床锻炼,9点多出摊,直到傍晚6点才回家。一年里,他只在大年初一和清明节休息,就怕有人来找不到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