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油库到工业遗存新地标,看杭州小河公园如何实现涅槃重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8:4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庆 叶无忧
在杭州城北的运河畔,一座承载着工业文明记忆的老油库正焕发着新生。由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大设计院”)匠心打造的小河公园城市更新项目,通过“织补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历史传承与现代功能的交融中,探索出了一条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创新路径。

(大运河杭钢公园鸟瞰)
小河公园坐落在杭州大城北地区小河历史文化街区附近,紧邻京杭大运河,地处大运河、余杭塘河、西塘河“三河汇流处”,其前身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建立的第一座油库——中石化小河油库,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主要储存、收发柴油和润滑油,是杭州“老工业代表”,也是运河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随着杭州大运河保护工作和大城北地区开发建设的深入,2019年6月,小河油库全面关停,退出历史舞台。
为提升和改造小河油库,浙大设计院通过“网”的概念构建“云棚”,通过保护、展示和创新利用小河油库工业遗存,打造集文化展示、休闲旅游、社会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地标公园。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9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6017.42万元,建设内容涵盖仓库艺文展区、文创活动区、景观码头区三大功能区,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参观体验,成为集水陆交通、文化体验、游览休闲于一体的滨水绿色空间和园林式艺术文化空间。
小河公园有4幢历史保护建筑,总建筑面积约3272平方米。项目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工业遗存保护与现代化设施建设的关系,确保两者在空间和功能上的协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的工业遗存,并通过巧妙的改造,将其转化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公共空间。建成后的小河公园在空间上连接了桥西、小河、大兜路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从不同维度有机串联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和工业建筑遗存,充分凸显运河文化、小河文化。

(京杭运河畔的小河公园鸟瞰)
作为小河公园城市更新的实践者,浙大建筑设计院以创新思维,在运河文化带打造出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城市空间提升样板。
跃升区域生活品质: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小河片区的生活品质。小河公园的建成,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集文化展示、休闲旅游、社会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地标公园,还打通了运河滨水绿道的“堵点”,将小河直街、大兜路、桥西直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串联成链,形成运河边一条靓丽的城市景观带。此外,项目还注重宠物友好设施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休闲环境。
打造城市级“虹吸效应”:小河公园作为运河文化带核心节点,其开放后辐射效应显著:运河游船班次增加40%,带动沿线餐饮、零售等业态增长35%;文创产业聚集效应凸显,吸引20余家设计工作室入驻;项目更成为杭州文旅新名片,入选“亚运城市推荐路线”,有效激活城市文化消费潜力。
提升区域人气:小河公园迅速成为杭州运河沿岸的“网红打卡地”。2023年1-6月份接待游客达190万人次,与周边小河直街、大兜路、桥西等历史文化街区形成联动效应。隈研吾设计的油罐灯笼、耐候钢红艺术幕墙等场景,吸引大量市民游客驻足,周末及节假日日均人流量突破3万人次,极大提升了区域人气。
荣获多次大奖:小河油库提升改造工程在业界获得了高度认可,斩获多项国内外大奖。项目获评杭州市勘察设计行业优秀勘察设计成果一等奖、浙江省勘察设计行业优秀勘察设计成果二等奖,以及意大利THE PLAN AWARD 2024年度公共空间类别最佳大奖及景观类荣誉提名奖。

(小河公园ETFE气枕膜结构云棚及油罐)
浙大设计院坚持运维先导策略,以系统思维重构运河文化带核心节点,在小河公园项目中创新提出“空间织补”技术路,将历史记忆、当代艺术与生活需求融为一体,不仅让小河公园工业遗址成为文化地标,更为城市有机更新提供了可持续范式。
运维先导策略实现可持续更新:不同于传统设计流程的“重建设轻运营”,浙大设计院在项目初期即引入运维思维。通过数字化模拟和人群行为分析,预判了公园开放后的使用场景:晨练老人需要无障碍路径,年轻人渴望艺术打卡点,亲子家庭期待互动空间。基于这些需求,浙大设计院对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将油罐内部植入艺术装置与咖啡书店,将仓库改造为多功能展厅,将连廊设置可移动花箱与休憩座椅。
适应性改造策略满足复合需求:提出“空间织补”技术路线,通过微介入手段实现历史建筑的功能转型。浙大设计院采用碳纤维布加固油罐壳体,保留原有工业肌理的同时提升抗震性能,在仓库区域设置可升降展墙系统,白天作为艺术展厅,夜间转换为沉浸式剧场,在油罐内部增设智能光影系统,通过ETFE膜顶棚实现自然光漫反射,降低人工照明能耗30%,并保留码头卸货平台原始肌理,改造为亲水观景平台,植入AR导览装置增强互动体验。
片区空间肌理重构提升整体品质:项目以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通过“三轴联动”重构片区空间格局。贯通西岸游步道,串联桥西历史街区、小河公园、大兜路文化街区,形成6公里连续滨水界面;保留7个油罐和3幢仓库作为空间节点,通过耐候钢艺术装置强化工业遗产叙事线索;利用地下空间开发智慧停车场和社区服务中心,地面增设宠物乐园、河畔书吧等便民设施。改造后片区绿地率提升至35%,慢行系统覆盖率达80%,实现“5分钟见绿、10分钟达馆”的宜居目标。
小河公园的改造唱响了历史遗存与现代艺文的“更新”交响曲,成为杭州大城北地区运河边的新地标和“网红”打卡点,更是成为杭州市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