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发长篇新作《大海风》:为开拓海洋题材写作贡献新思考 | 阅读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21:04:00
前不久,山东大学作家书院成立大会暨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揭牌仪式举行之际,20多位评论家齐聚济南,参加赵德发长篇新作《大海风》研讨会。
与会评论家认为,海洋题材的长篇力作《大海风》气象宏大,细节扎实,是新时代中国当代小说的重要收获。赵德发说,“大视野、大格局、大叙事”是他长篇写作的一贯追求。

研讨会现场
小说气象宏大但细节扎实可信
《大海风》是山东作家赵德发的长篇新作。小说以黄海之滨的马蹄所和青岛、上海、大连等港口城市以及广阔的海洋为故事发生地,书写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的渔业史与航运史。主人公邢昭衍是一位渔家子弟,他在青岛读书时开阔了视野,明瞭海洋大势,决心实业救国,振兴民族航运业。但是国运不济,外敌入侵,邢昭衍义愤填膺,决定带领民间武装走进深山……小说以浓墨重彩刻画了主人公面对大海的坚强性格与进取姿态,在强敌入侵时的家国情怀与牺牲精神。
无论是书名还是主题,《大海风》都呈现一种雄魄气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说,《大海风》书名非常大气,有很多隐喻性,海、风的意象也与民族文化记忆、历史记忆联系在一起,可以帮助读者迅速调动各种感受。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桃洲说,作为书名的“大海风”三个字,可以解读为“大海,风”,也可以解读为“大,海风”,其中心都是“风”。他解释,“风”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与时代变迁相关联,将时代风云变化纳入书名。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认为,小说之“大”,正是来自其历史观,以大时代、大历史体现了新时代文学的特质;小说之“海”,是海洋的气息,它将与海洋紧密相关的一段历史置于文学的链条当中,而这样的海洋题材将助力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位置;小说之“风”则指一个时代的风尚、风气,书中对民族精神的追寻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与会评论家不仅高度评价了小说所展示的宏大气象,还注意到小说中扎实的细节,以及细节中所自然流露的历史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建军说,《大海风》丝丝入扣,一点都不马虎,体现了小说写作的科学性、事实感,小说的情节都是可信的。《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说,《大海风》对家族、历史变迁的呈现是由无数扎实的细节和密实的经验支撑的,有点有面。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周新民说,《大海风》的阅读吸引力之一便是其细节,比如其中对“钱”的描写,银钱、铜钱、银票等,很有立体感,这显然不是作家想象的,而是一定查阅了许多历史文献,而在这些细节中,作家将自己当时与历史的体验、人物的命运连在了一起。

创作空间大位移但创作追求不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认为,《大海风》是一部具有现代观念的小说。他提到了《大海风》中出现的卫礼贤、张謇等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他们是从东方走向西方的人。何平说,《大海风》在技术层面所呈现的戏剧性、传奇性,表现了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锋文学对中国小说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小说的形式,都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
在何平看来,《大海风》中对海洋的书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航海史的问题。山东是一片有海岸线的乡土,海洋与陆地交接,小说对如何理解山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有重要意义。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史建国也认为,赵德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并对重新开拓海洋题材的写作贡献了独特的思考。《大海风》中的人物既是渔民,也是农民,既耕种土地,也经营渔业,小说呈现了近代以后海洋文明与农业文明交叉融合的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则注意到小说中“船”的隐喻书写。他说,从刘鹗《老残游记》中的“破船”,到张炜笔下的“古船”,再到《大海风》中的黄花船、轮船,“船”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时至今天,我们依然对“大船”心怀执念。另外,他认为《大海风》书写了独特的中国式海洋观,不同于西方的海洋是无秩序之地,小说所呈现的海洋是文化的外延,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格局。
不少与会评论家长期关注赵德发的写作,关心其从乡土文学到传统文化再到海洋文学的转型。王彬彬说,新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作品都是从农耕文明的角度、从传统意义上来探索思考中国社会、中国农民的转型,而《大海风》从海洋角度的书写是赵德发的一个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文学评论》编审刘艳认为,《大海风》是一部立足海洋题材的北方书写力作。
赵德发说,他在家乡莒南生活了三十多年,后来又在日照生活了三十多年,这是两个生活空间的大转换,也是创作空间的大位移。无论是乡土系列、传统文化系列,还是后来的海洋系列,“大视野、大格局、大叙事”是他长篇写作的一贯追求。赵德发希望,一部长篇小说可以尽量表现一个时代,呈现时代生动具体的样貌。
记者:江丹 编辑:徐征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