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文化中国行 | 木塔寺:隐在繁华人未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9:46:00    

木塔寺始建于隋仁寿三年(603年),隋文帝杨坚为纪念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敕建的“天下第一寺”,初名禅定寺。其规模空前,独占长安永阳坊东半部,与西侧的大总持寺并立,两寺各建七层木塔,高约97米,周长176米。唐代时,木塔寺因地处城南交通要冲,成为文人雅士聚集之地。

尽管原寺建筑已湮没于岁月长河,但通过遗址公园的重建与保护,仍可窥见这座皇家寺院当年的气势与辉煌。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唐·岑参《登总持阁》


浮图传说建开皇,木塔巍于柱石坊。

一粒可真凝佛骨,九层还似巩仙房。

尉迟昔已迁麟阁,迦叶今犹认鸽王。

试问回澜劫几许,巍然独峙鲁灵光。

——(清)任侗《木塔寺》

西安木塔寺作为隋唐长安城的重要地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兴衰变迁。尽管原寺建筑已湮没于岁月长河,但通过遗址公园的重建与保护,仍可窥见这座皇家寺院当年的气势与辉煌。其遗址公园通过现代科技与园林艺术的融合,让消失的木塔与寺院在城市中“重生”。这座集历史、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城市地标,不仅成为市民游客的打卡地,更诠释着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共生之道。


历史脉络:从皇家道场到城市记忆

木塔寺始建于隋仁寿三年(603年),隋文帝杨坚为纪念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敕建的“天下第一寺”,初名禅定寺。其规模空前,独占长安永阳坊东半部,与西侧的大总持寺并立,两寺各建七层木塔,高约97米,周长176米,被誉为“天下伽兰之盛,莫与此寺为比”。唐代时,木塔寺因地处城南交通要冲,成为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岑参、白居易等诗人均在此留下诗篇。

历经会昌灭佛、唐末战乱及明清多次重修,木塔寺在新中国成立前仅存清康熙年间的山门、偏殿等残迹。2009年,西安高新区在遗址基础上建成木塔寺遗址公园,通过现代园林手法重构历史场景,使其成为高新区的文化地标。为了保持木塔寺遗址公园的完整性,高新路从木塔寺公园的地下穿越而过。


建筑遗存:遗址重构与现代诠释

1.木塔遗址与象征性复建

原塔规制:隋唐时期的木塔为纯木结构,七层八角,采用“自下而上逐层收分”的建筑技艺,塔内供奉舍利,塔顶装有鎏金宝瓶,夜间灯火通明,成为长安城的导航标志。

现存遗迹:遗址公园内保留东西两处木塔基址,通过2米高的塔基复原和跌水景观,象征性再现木塔轮廓,并在塔基上搭建了一个木结构的廊檐。西侧以投影和立体绿化呈现塔的平面造型,游客可通过互动装置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2.寺院遗迹与文化景观

山门与窑洞:清康熙年间重建的山门及北侧雕花青砖窑洞式建筑,是木塔寺仅存的地面遗迹。山门两侧的古龙爪槐已有数百年树龄,见证寺院兴衰。

文化轴线:东西文化保护轴上,六座唐代诗人描写木塔寺的书法浮雕与4米高的汉白玉龙形印章交相辉映,彰显皇家寺院的尊贵地位。南北历史发展轴以玉兰林带和镜面水池串联,营造“步护千叶之莲”的意境。

3.考古发现与文物价值

舍利地宫:2009年发掘的宋代地宫,出土青石穹顶、舍利塔基及骨灰遗迹。地宫内的“将军罐”和“坐化缸”揭示了明清僧侣的殡葬习俗,其中坐化缸为研究佛教肉身保存技术提供了实物例证。

唐代夯墙与宋代建筑构件:遗址公园内的唐代夯土墙基和宋代瓦当、脊兽等构件,印证了木塔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演变。

文化内涵:宗教、艺术与城市记忆

1.佛教文化

木塔寺作为隋唐皇家寺院,曾是译经弘法的中心。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前,曾在此研习佛法。寺内木塔供奉的佛舍利,使其成为长安城南的佛教圣地。

遗址公园内的汉白玉荷花雕塑与莲台,再现了唐代“千叶之莲”的宗教意象,寓意佛法清净圆满。

2.文学与艺术

唐代诗人岑参在《登总持阁》中写道:“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形容木塔高耸入云的气势。

公园内的书法浮雕选取岑参、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将文学经典与园林景观结合,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3.城市记忆

作为西安高新区“城市绿肺”的木塔寺遗址公园占地约16万平方米,以“保护优先,适度展示”为原则,通过遗址复原、文化景观与互动科技的结合,再现隋唐皇家寺院的空间格局与文化内涵。木塔寺遗址公园与唐城墙遗址公园、新纪元公园等形成四大公园集群,将历史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融合。

木塔寺所在的永阳坊,是隋唐长安城规划的缩影。遗址公园周边的“木塔寺路”“永阳坊”等地名,延续了历史文脉,成为城市记忆的载体。


游览攻略:时空对话的深度体验

最佳游览路线

历史轴线游:从北入口的雪松林出发,沿南北轴线依次参观山门遗址、镜面水池、玉兰林带,感受唐代寺院的空间布局。

文化探索游:沿东西轴线观赏书法浮雕、龙形印章、塔基复原景观,在西侧“塔刹”雕塑前拍照打卡,了解木塔寺的文化象征。

四季景观:春季玉兰盛开,夏季湖面荷花绽放,秋季银杏泛黄,冬季雪后古建银装素裹,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视觉享受。

从皇家敕建到民间兴废,从宗教圣地到城市公园,木塔寺的命运折射出中国古代寺院的典型发展轨迹,“对未发掘遗迹进行回填保护,对现存建筑构件进行数字化存档”,这种“可逆性”保护理念,既保留了历史真实性,又为未来研究留出空间。对于市民而言,探秘木塔寺不仅是参观一处景点,更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旅程。当您站在象征性复原的塔基前,遥想隋唐时期木塔的巍峨身姿,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城市的灵魂”的意义。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图 B48

相关阅读: